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這兩個概念源于馬云,2013年6月21日他在媒體發表文章稱:“未來的金融有兩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第二個是互聯網金融,純粹的外行領導,其實很多行業的創新都是外行進來才引發的。金融行業也需要攪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進來進行變革。”
互聯網正在迅速改變傳統商業模式和組織形式,憑借其技術優勢和龐大的客戶數據,開始逐步滲透到金融領域:首先是支付,接著是貸款和理財,最后是存款,一些互聯網公司已經進入到供應鏈金融、保理等業務領域。
互聯網企業與銀行的競合關系
當前,任何一家商業銀行都不能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視而不見,認為它無足輕重;但同時大多數銀行也不會據此認為銀行在互聯網企業面前會毫無作為,應該客觀、理性、辯證地看待互聯網企業與銀行的優劣勢對比及競合關系。
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哪里?
互聯網企業最重要的優勢在于其沒有傳統銀行所受的監管限制,它可以打無規則的游戲;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基因和草根屬性,又使其具有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同時,互聯網企業更加注重客戶體驗,甚至體驗高于安全。還有一點,互聯網企業沒有歷史負擔,它可以把從金融服務獲得收入全部給予客戶,甚至把其他收入貼補給客戶,而銀行作為傳統金融行業的既得利益者,長期依靠利差和服務收入,且背負“暴利”的道德指責。
互聯網企業的劣勢也很明顯。沒有金融牌照,不受監管,所以也不受保護;需要對接金融機構的資產;同時,技術安全和資金安全的保障都比較低。此外,流動性管理方面,目前為止,互聯網金融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考驗。
銀行與互聯網企業相比,優劣勢正好顛倒。銀行擁有合法的金融牌照,受法律的保護,有嚴格的風險管理,尤其擅長流動性的管理,注重安全和聲譽,擁有大量客戶的信任。同時,傳統銀行還具有非常完整的產品線,特別是資產業務,比如“寶寶們”最終還得依靠投資銀行協議存款來獲取收益。
互聯網企業的優勢恰恰是銀行的劣勢:受到嚴格的監管限制,缺乏創新的動力,對市場的反應比較慢、不靈活,對客戶體驗的重視不夠,還有歷史負擔和既得利益對銀行的束縛。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給市場和投資者提供了無窮的想象空間。然而,個人并不認同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顛覆。未來不是互聯網企業變成金融機構(當然不排除將來有一部分會成為金融機構),而是金融機構變成互聯網企業。
互聯網擁有巨大的變革的力量,尤其在推動銀行銷售和服務渠道、以及銀行和客戶之間交互方式改變方面,其意義是革命性的。互聯網技術脫媒以及去中介化的功能,整體降低了交易成本,扁平化的管理也有助于效率的提升。
冷靜思考之下,正如一位學者所言,互聯網在渠道意義上挑戰傳統的銀行和資本市場,但在產品結構和產品設計上跟銀行、保險、資本市場等所經營的產品沒有區別。金融的本質沒變,還是交易各方的跨期價值交換,是信用的交換。金融產品本質是確定的現金流和不確定的現金流的一種跨期交換,這并沒有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發生改變;金融機構對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三性平衡的原則并沒有任何的改變;一切金融產品的收益都需要底層基礎資產的支撐,這一點也沒有任何改變。
因此,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更多是一種競合關系,有競爭,有相互的滲透與反滲透,但是也有合作的空間。
以業務維度劃分:銀行負債、資產、中間三大業務,互聯網企業更擅長支付服務和吸收負債;而以批發和零售維度劃分,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于零售市場。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可以更好地幫助銀行做好負債端的業務,銀行則可以把精力重點放在資產端業務。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風險經營,主要體現就是資產端,核心是風險資產定價水平。余額寶們不會革掉銀行的命,只會幫助銀行做他們真正應該做的事。同時,批發領域需要的資金量巨大,更需要一種安全和信譽,所以B2B領域仍然是傳統銀行的優勢領域。
未來可不可以把互聯網企業變成傳統金融機構的前端、銷售渠道,讓它去導流、去完成社會閑散資金的聚集;而銀行在后端專心做資產業務,特別是大資產業務、大中型的公司金融?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方向。
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的三種模式
當前商業銀行面臨外部經營環境的巨變,資本監管、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技術進步,這四大趨勢代表著銀行業當前受到的巨大威脅和挑戰,這些趨勢背后都指向一條:銀行必須走輕資本的互聯網發展道路。
互聯網時代下商業模式與金融模式的變革已不可扭轉。當前銀行應對互聯網挑戰存在三種模式:第一,金融產品的互聯網銷售,即電子銀行的發展道路:從電子銀行到當下的直銷銀行,再到未來銀行;第二是銀行自辦電商,亦商亦融;第三是社會電商模式,即銀行與互聯網企業、尤其是電商企業的合作模式。
所謂電子銀行道路,從第一代信息上網,到第二代產品上網,到現在第三代服務上網,銀行走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現在很多銀行都推出了帶有第三代特征的網銀,比如招商銀行的“i理財”、中信銀行的金融商城、光大銀行的陽光營業廳等等。
第三代網銀非常關注客戶行為、交易記錄等大數據分析,然后進行精準定向營銷。同時,銀行將客戶經理、理財經理也配置到互聯網上,以前客戶是單向的、自助式上網處理業務,現在可以是雙向的,售前營銷咨詢、售中業務辦理、售后服務投訴處理都可以集中在互聯網上實現。
還有一種方向是將線上網銀和線下網點進行結合,銀行甚至可以與其他行業的連鎖網點互為渠道,這種模式即O2O模式,也叫社區銀行模式。社區銀行應該通過社區網點的觸角,推動線下客戶轉化為線上客戶,但是,目前國內還只是把社區銀行作為延伸到社區的輕型網點,并非定位于O2O模式的線下推廣。
第二種模式即銀行自辦電商,自己做B2C或B2B電子商務平臺,給客戶提供線上交易服務,同時延伸至支付和融資服務。比如建行的善融商城、交行的交博匯、工行的融e購等。
究竟銀行應不應該自己辦電商?爭論也很大。反對者認為,銀行辦電商不符合社會化分工的原則,銀行不具備互聯網基因,難以做好;另外《商業銀行法》也不支持商業銀行去投資實體機構。
目前看,銀行系電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銀行系電商無論是部門模式(建行),還是銀行股東模式(民生電商),抑或將來可能由銀行成立控股子公司模式,各種模式都在嘗試。
第三種模式,銀行為社會電商提供金融服務,即銀行作為專業的金融服務提供商,和社會上眾多的電商開展廣泛的合作,為它們提供金融服務。商業銀行,既是電子商務環境支撐者,也是支付結算的最終執行者。整個電子商務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四流合一”,銀行是最終實現閉環的不可缺少的一環,銀行主要發揮四方面的作用,即信用中介、支付中介、資金中介、信息中介。
未來銀行構想:消失的網點
當前,微信支付、余額寶、滴滴打車、阿里收購高德、騰訊收購大眾點評、中信與阿里騰訊合作網絡信用卡……這一系列紛繁迷亂的現象背后其實都是為了爭奪入口。
在互聯網上,用戶有多種活動,新聞、視頻、搜索、游戲、購物、社交、地圖、投資、支付等等,每一個用戶需求都可能催生出一個甚至幾個上億人的巨大用戶流量入口,而且只要這個應用有足夠的用戶粘性,就可以沿著它往下拓展其他應用。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入口為王”法則!
然而,相比搜索、社交、購物等應用,金融屬于次生需求,總是在用戶滿足其他需求的過程中的伴生需求,很難具備客戶粘性,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身為藍血貴族的金融機構才會低聲下氣地去和草根出生的互聯網企業合作。
如果銀行把自己的入口和互聯網主流入口綁定就可以大大提高客戶流量。另外一個思路:如果銀行能做出一個類似搜索社交瀏覽器等主流入口,豈不就可以不求別人?銀行電商是一個探索,但是其他探索還沒看到。
銀行的產品與服務勢必將朝向以開放、分享、創新、個性、普惠為特征的互聯網精神發展,更大地發揮互聯網低成本、高效率、開放式、無邊界、平等普惠的優勢,充分地應用互聯網的精神、理念和技術,將互聯網作為主要的營銷和客戶服務渠道。在具體業務模式上將涌現出更多自金融、微金融、草根金融、普惠金融等創新業務模式。
未來,銀行網點轉型的終極目標其實是消滅網點。以澳大利亞為例,2012年銀行網點從6631家減少到6501家,關閉了130家;而據交通銀行2013年半年報,其網點數也從2691家減少到2681家。也許在不久的未來,銀行多過米鋪的現象將得到根本改觀,客戶與銀行的交互將主要在云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