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
本周,香港市場調查公司Counterpoint Technology Market Research公布了2014年2月份的全球手機市場銷量報告。小米的兩款手機“紅米”和“小米3”分列第7與第10位,第一次殺入了全球前十。
產能上“始終受限”的小米,卻在銷量上進入全球前十的原因很多:MIUI積累的人氣、精明的營銷方法,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它低廉的價格使它更容易在新興市場打開銷路。

不只是小米,越來越多的Android系廠商看到了硬件背后的生態系統與服務帶來的價值和利潤。這也成為讓蘋果感受到威脅的事情之一:
根據美國科技博客Re/code放出的消息,稱蘋果內部文件顯示,它(至少是公司的銷售人員)擔憂由于來自大屏或低價Android設備日益加劇的競爭,iPhone的市場份額日益下滑——而市場的轉變又伴隨著谷歌系硬件與生態系統的提升。
當然,對于已經擁有6億用戶的蘋果iOS系統來說,收網并不是件難事;不僅如此,包括打車應用在內,一些前期圈到用戶的應用也在開始逐漸收網。
軟件
1、“像谷歌同志學習”——蘋果開放iAd
除了擁有高昂的硬件利潤,封閉但活躍的蘋果應用商店也源源不斷地為其帶來后續收益,而廣告則成了蘋果的再一次進擊——從4月1日開始,蘋果宣布向所有擁有蘋果賬號(APPLE-ID)的用戶開放自己的iAds移動廣告服務(此前僅為開發者),任何擁有蘋果賬號的用戶可以在iAdsWorkbench工作面板中,隨意設置廣告營銷計劃:對象可以包括應用、日用品等,這些廣告可以在其他iOS系統的App上顯示。
對于廣告主來說,更多的展現形式(蘋果為iAd增加了短視頻功能,用戶還可通過該平臺鏈接到iTunes內容和其他網站)、展示機會乃至購買機會(iOS用戶良好的支付習慣)使iAd更具吸引力。
但制約蘋果廣告發展的除了先前并未向廣大用戶開放外,還有高昂的價格。雖然新服務上線后廣告從原先按照點擊成本付費變成了CPM(每千次展示成本)模式定價計費,但顯然蘋果依舊將這些廣告定位于多金的廣告主,比如電影工作室。但不管怎么說,蘋果算是對如何利用自己所積累的用戶資源以及圈錢方法進行了新的嘗試。
2、Line用戶突破4億,微信海外之路高手林立
上周四(4月4日),移動IM軟件Line聲稱自己的注冊用戶數量已經突破4億,特別是來自北美和歐洲等市場的用戶數量呈現強勁增長勢頭,不僅如此,本已擁有大量用戶基數的西班牙和東南亞等市場的用戶仍繼續增長,其市場與微信進軍海外鎖定的目標市場有很大重疊。在最近5個月左右的時間內,Line新增了1億。
從去年8月中旬宣布海外用戶破億后,微信的海外路進展如何卻鮮有提及,只在今年2月份有一條消息稱,WeChat(微信海外版)在Google Play商店上的下載量突破了1億次,有分析說這表明微信的國際化進程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但Wechat顯然更應該關心自己理想的市場正在被WhatsApp和Line瓜分。
或許是需要低調,在Facebook重金收購WhatsApp、Line宣布用戶破4億消息的夾擊中,Wechat顯得有些沉默。
但誰都知道,微信能夠“走出去”是馬化騰2014年的大愿望。3月19日,騰訊發布2013年財報,“放寬了”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技術方法(從每個季度的最后一個月用戶在微信上至少發送一條信息變為“至少發送一條信息,或至少登錄一次微信上的游戲中心,或至少更新一次朋友圈”)讓人看到騰訊對微信月活躍的“純社交/發信息”用戶增長緩慢感到的不安。
按說騰訊是不擔心用戶數字的。微信積累了如此多的用戶,無論是繼續強推游戲、娛樂、資訊;還是推廣騰訊的應用商店及應用分銷平臺;或是為O2O及移動電子商務業務打造生態;建立移動支付體系,目前的微信都是國內實力最頂尖的平臺之一。
但就算為了撐住騰訊高昂的股價,微信的用戶/用戶活躍度增長也不能停。在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中,騰訊首席戰略官詹姆斯?米歇爾在電話會議中提到,騰訊在2014年計劃為微信的海外戰略提供1億到2億美金的推廣費用。
只是在國內曾靠大批量QQ用戶導入種子用戶的微信,在海外的道路卻不會那么順利。Wechat的登陸方法主要是使用Facebook賬戶直接登錄,或者通過手機號碼注冊,而主要的宣傳方式則是通過海量營銷和明星代言提高曝光度。
但Facebook這條大腿可能不會永遠可靠,因為它剛剛花費190億美金買下了微信在海外主要的競爭對手WhatsApp。或許是因為早些聽到了風聲,今年1月,WeChat的推送消息稱“只要在微信上連接谷歌賬號,從你的谷歌賬號中邀請5個聯系人進入微信,微信將送出折合150元人民幣的飯店禮券,此餐券可以在美國超過幾千家餐館使用,本活動將持續到2014年1月31日”讓我們看到微信試圖抱住另一條大腿的努力。很多人把這次營銷解讀為微信和谷歌聯手,實際上微信只要利用谷歌提供的一款開放API即可實現這一功能——而且微信需要注意的是,谷歌也有自己正在大力推廣的聊天應用“Google+環聊”。
作為一個后進者,或許微信在進軍海外的過程中,對來往和易信曾經面對自己時的苦苦掙扎已經有了更多的體會。
3、打車軟件:假如沒有了補貼,你還會愛我嗎?
當然,除了IM應用外,打車軟件們的現狀也十分值得關注。
在嘀嘀宣布已經補貼了14億、快的聲稱燒了幾個億(有說是6億)后,從目前流露出的幾個訊號來看,打車軟件們的“現金補貼”可能會被“現金優惠券”一類的補貼所替代(至少是并行)——打車應用們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用真金白銀織成的網,已經到了收獲的時候:
騰訊嘀嘀在一周前公布官方數據稱,從2014年1月10日至今,77天的時間里,嘀嘀的用戶從2200萬增加至1億,日均訂單從35萬增長至521.83萬,到3月28日,嘀嘀打車在覆蓋的全國178個城市。而4月2日下午,快的打車也對外披露第一季度營收,截止3月31日快的打車覆蓋城市已達261個,日訂單量超過623萬,較上一季度增長20.7倍;城市覆蓋數增至261個,較上一季度增長6.5倍。
砸錢換來了用戶、訂單、品牌曝光度爆發式增長。從城市覆蓋率、用戶活躍度來看,二者都在瘋狂補貼中獲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對于快的和嘀嘀來說,越來越多的用戶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補貼負擔——如何在減低甚至取消補貼的情況下保證能夠維持盈利規模的用戶數成為二者下一步面臨的重要問題。目前嘀嘀推出了補貼和網站優惠券并行的策略,意在減低乘客對減少車費優惠的依賴。
已經擁有上億用戶的快的和嘀嘀變現方式有很多,目前嘀嘀提供的網站購物優惠券只是模式之一,未來誰擁有更多的用戶、更精準的數據分析與廣告投放能力、更好的線上線下資源,誰就能在這場持久戰中存活下去。
只是,雖然沒有人能否認打車軟件對司機(減少空駛)依舊非常有吸引力,但習慣了打車軟件倒找錢輝煌時期的乘客們,突然被要求需要通過幾個不連貫的行動才能得到某種“優惠”,快的和嘀嘀要考慮的是,他們真的已經能讓用戶離不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