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國銀聯移動支付部副總經理蔣海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繼去年聯手中國移動和50家主流商業銀行推出手機移動支付平臺后,今年內,銀聯還將陸續推出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合作的手機移動支付平臺。即中國銀聯的手機支付平臺將覆蓋國內三大運營商。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推出三個季度以來銀聯手機支付的總用戶約10萬人。”蔣海儉對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稱。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推出三個季度以來銀聯手機支付的總用戶約10萬人。”蔣海儉對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稱。
浦發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丁蔚10日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浦發銀行目前的手機支付客戶數已近5萬人。
截至2013年一季度,銀聯在全國累計完成近300萬臺終端改造,改造費用不菲。據銀聯介紹,一臺終端改造費用大概需要300-500元,粗略計算,銀聯已經投入0.9億-1.5億元在存量終端改造上。而新機器的增加成本則由整個產業鏈分攤。
移動支付的前期投入耗資巨大,但目前收效仍相對較小。以浦發銀行為例,其與上海地鐵合作,可以刷手機出閘,浦發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丁蔚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為此浦發投入了三千萬元進行地鐵方面硬件的改造和升級。
但業內各方仍對移動支付寄予厚望,銀聯高管表示:“今年和明年兩年將是手機移動支付的拐點,之后會進入一個爆發性增長期。”
目前,銀聯和中國移動聯合推出的手機移動平臺已經與近50家銀行合作,其中20家銀行已實現接入,其它還在技術開發階段。基本覆蓋了中、農、工、建、交五大行和所有的全國性股份行以及部分區域性城商行。
銀聯的移動支付平臺以TSM(可信服務管理)系統為核心,基于“一卡多應用”技術,建立了“空中發卡”、“空中充值”和“遠程應用管理”體系,該平臺于2013年6月9日正式上線,通過對接央行、商業銀行、移動等運營商,將非接觸支付功能內置到手機SIM卡內。同時,支持遠程支付和近場非接支付。
手機在有銀聯閃付標識的非接終端上消費時,無需輸入密碼,扣去相應電子賬戶中的金額。根據央行規定,目前這種小額電子現金賬戶最高可存入金額僅為1000元,也是出于安全因素考慮。因為如果手機遺失,綁定在SIM卡物理芯片中的電子賬戶余額無法追回。
該電子賬戶的建立和充值目前都不需要去銀行辦理,直接通過手機客戶端,在線提交申請即可。但由于存量手機或手機SIM卡內并沒有內置相應功能,所以仍需要去移動等運營商處更換新SIM卡(無需換號)。
“未來手機支付會像藍牙等功能成為手機出廠時的標配,但是目前還需要我們去跟廠商一家一家商談,年中即將推出一款內置支付功能的手機。”蔣海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