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堅持“高大上”形象的微軟成立近40年來最為親民的一場產品發布會。
5月29日,微軟將其中國研究院在北京中關村辦公樓的大會議室變成了德云社會場,德云社相聲演員于謙現身助陣,他還收了微軟新推的智能聊天機器人“小冰”為徒,并表示今后將重點培養女徒弟的語言功底。“奶茶妹妹”章澤天則以微軟實習產品經理的身份亮相,對“小冰”進行了產品演示。
微軟必應搜索團隊新推的智能聊天機器人“小冰”,一改微軟產品往日嚴肅商務的“大叔”形象,戲劇性地被包裝成“90后”的萌妹子。
不過,“小冰”的結局同樣讓人大跌眼鏡。6月1日,盡管微軟中國相關方面放低姿態主打悲情牌,但“小冰”還是遭到了騰訊的全面封殺。

雖然微軟方面強調“我們會再次救活她,二代小冰的研發已接近尾聲”,但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話語權旁落的當下,面對擁有絕對優勢的騰訊,微軟“小冰”最終能走多遠,前景并不明朗。
一場“中國為先”的實驗
5月29日,微軟中國正式對外發布了一款叫做“微軟小冰”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小冰”以微信用戶的形式展現,并且只能在微信群里使用,用戶添加了“小冰”的微信賬號后,再把它拉進某個微信群里,只要群成員提到“小冰”或者@它,就可以與它對話了。
根據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幺寶剛提供的測試數據,把微軟“小冰”加入微信群聊后,微信群的活躍度提升了近四倍。
而“小冰”能夠實現兩種功能:聊天和智能搜索。你可以像調戲Siri一樣調戲它,也可以詢問問題,“小冰”會自動從必應搜索中找到相關的信息用聊天的形式反饋回來。
同時它還有像Siri一樣的智能助手功能,如果你讓“小冰”建立一個待辦事件,它就會在設置的時間點向微信群發送信息來提醒大家。
事實上,“小冰”群提醒功能的設計者正是“奶茶妹妹”章澤天。
作為微軟“小冰”團隊的實習產品經理,剛從紐約回來的章澤天坦言:“我在紐約的時候跟他們(團隊)一塊工作,我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就是,我覺得他們跟我在同一個時刻,大家工作特別的辛苦。”
對此,微軟必應團隊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小冰”是章澤天在微軟實習期間參與到的幾個項目產品中,第一個正式對外推出的。
用章澤天自己的話解釋,她是從大學生的角度去看“小冰”這個產品,然后再站在產品經理的角度去完善大學生的想法,最后從“小冰”這個角度去體現它。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軟內部,“小冰”項目也被視為本地化戰略上的一次創新,除了專門為中國區開發,還把微軟常規產品的30~36個月開發周期縮減到6個月。
“微軟Windows Phone系統的語音助手Cortana和‘小冰’都是根植于必應搜索的大數據基礎之上,Cortana和‘小冰’的底層平臺技術某種層面上是通用的,也因此幫助‘小冰’縮短了開發流程。”上述微軟必應方面負責人解釋道。
然而,對于微軟而言,這樣一個看起來概念并不新穎的項目,其實是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直接拍板決定的戰略級試驗。
本報記者從微軟方面了解到,在陸奇上任之后,微軟提出的戰略是“中國為先”,必應希望未來在中國能夠有更多的本地創新,再將本地創新的成果嘗試向全球進行推廣。
對于“中國為先”戰略的初衷,微軟方面告訴本報記者:“因為我們發現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比美國更激烈,這個產品如果能夠在中國市場上得到認可,我們對國際市場的推廣會很有信心。”
微信封殺微軟“小冰”的真相2
忽視騰訊平臺利益
讓微軟方面尷尬的是,這款備受期待的產品最終上線幾天就“戛然而止”。
5月30日上線一天后,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就“小冰”BETA版在部分微信群對話中出現了“無應答”、“答非所問”、“重復回答”等現象發出了一份聲明,稱造成該故障的原因是由于“小冰”上線首日的對話量激增,大大超過預估,同時,部分“小冰”賬號被微信系統誤判為SPAM(搜索引擎垃圾技術)賬號。
微軟方面稱,正緊急組織工程師解決上述問題。不過,上述突發的問題在“小冰”上線60多個小時之后,即6月1日上午7點前后,突然生變。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再度發布聲明,稱“騰訊公司已經全面封殺微軟小冰”。
當天下午1點,騰訊方面發布關于封殺微軟“小冰”的公告。根據騰訊的公告,封殺“小冰”的主要原因是接到用戶關于“小冰是否泄露隱私”的大量詢問,經過微信團隊查證之后,“微軟小冰”存在模擬用戶操作、誘導用戶拉群、批量注冊垃圾賬號等違規行為,為了保護用戶體驗和安全,微信團隊依照平臺規范對此事進行處理。
面對技術安全的爭議,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在6月2日回應稱,“小冰”采用比微信本身更加嚴格的隱私安全保護機制,其人工智能語言全部來自公開的搜索引擎網頁信息和智能語言組合,不涉及任何聊天記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方面在此前的聲明中表示:“上線伊始,騰訊公司即與我們建立了溝通渠道。本著共同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好體驗的愿景,我們建議可采用任何形式的合作。”
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移動社交開發人士告訴記者,微信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但微軟的問題在于推廣“小冰”之前顯然沒有和騰訊充分溝通,而是在“小冰”上線之后才開始交流。
事實上,“小冰”研發團隊相當年輕。據了解,除了章澤天,“小冰”團隊另外還有1名“90后”實習產品經理,以及數名“80后”、“70后”產品經理。
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看來,微軟這次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年輕產品團隊并沒有充分考慮到中國的平臺經濟思維,必須給平臺商充分的利益,將利益雙方捆綁后,平臺商才會敞開合作大門。
“小冰”二代何去何從
有用戶調侃“還沒來得及聊天,微軟小冰就死了,享年0.008歲”。除了其極為短暫的存在時間,更讓業界詫異的是微軟在這次封殺事件中擺出的姿態。
在遭遇騰訊封殺后,“小冰”的官方微博“微軟麒冰”更新了這樣一條狀態:“企鵝欺負我,不讓我說話,求公道。”與此同時,微軟方面的第二份聲明也打起了悲情牌:“騰訊公司以微信中出現一些假冒小冰為借口,在兩小時以前,將屠刀砍向了真正的小冰。”
以操作系統起家的微軟如此地放低身段,實在讓業界唏噓不已。
至于微軟“小冰”后續的發展,李易建議以京東為參照,與騰訊合作成立合資公司,“這才是中國互聯網的玩法”。
不過,微軟的真正問題是“小冰”對于微信而言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騰訊和微軟在微信和‘小冰’上的合作可能性并不大。因為這樣的合作方式基本只對微軟有利,沒有給騰訊實質性的價值,所以‘小冰’不太可能在微信立足。”上述移動社交開發人士對記者說。
而這背后,隨著微信的壯大,監管部門的管理力度一直沒有放松。3月份,微信曾大規模封殺一批公眾賬號,這些賬號涉嫌發布違法違規信息。近期,騰訊本身也出臺政策,限制基于微信的營銷,以及一些影響用戶體驗與安全的事項。此外,棱鏡門事件,讓人們對用戶的隱私更加關注。
在李易看來,騰訊對于“小冰”興趣不大,雖然短時間能夠幫助吸引一些用戶,但幾乎沒有任何用戶會因為微信封殺“小冰”而選擇卸載騰訊微信。
“Windows Phone在全世界的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的式微,是微軟這樣的巨頭公司在移動互聯時代的尷尬。如果Windows Phone能夠與iOS、Android三分天下,騰訊都不會這樣。”業內人士稱。
當然,微軟方面對于“小冰”這次的遭遇并不死心,“我們會再次救活她。二代小冰的研發已接近尾聲。”
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推出“小冰”二代,產品上能有多大突破又成了眾人心頭的一大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