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平臺高收益率、互聯網金融樣本、普惠金融的光環,難掩平臺詐騙跑路、投資人血本無歸的悲愴。夾縫中野蠻生長的P2P行業,2012年開始繁盛,2013年終于爆發。
進入2014年,對P2P行業的監管規則漸漸趨于明晰,然而,新平臺加入的腳步并未因此放緩。近期《證券日報》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今年以來,P2P平臺收益率呈現逐步下滑的現象,4月份全國網貸平臺綜合收益率20.2%,較去年同期下降13%,而有擔保的投資標的的收益率在12%以下。與此同時,大資本的身影頻頻現身P2P領域。未來P2P行業的格局將會怎樣演繹,帶給我們諸多的想象空間。
P2P平臺高收益
從云端跌落
標榜高收益一直是網貸平臺“炫耀”的資本,15%、20%、30%以上的收益率引得投資者競折腰。然而,今年以來的一組數據顯示,P2P平臺的收益率已經逐步下滑。
根據網貸天眼監測數據,4月份全國P2P網貸平臺綜合利率為20.2%,與3月份相比略有下降,較去年同期下降13%,下降幅度十分明顯。據預測,在未來一段時間,網貸平臺的綜合收益率或維持緩慢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網貸之家發布的《中國P2P網絡借貸行業2014年3月份月報數據》顯示,列入統計的430家平臺的交易數據中,3月份有成交的350家P2P平臺,主流年化利率范圍仍是12%-24%之間。其中,年化利率36%以上的有41家,30%-36%的有42家,24%-30%的有54家,12%-24%的有190家,有23家平臺綜合收益率小于12%。與不少P2P平臺上發布的標的年化收益率相比,有擔保的投資標的的收益率普遍較低,年化收益率大多在12%以下,即月息1分,普通標的年化收益15%~22%不等。
同時,該數據顯示,4月份,大部分省份網貸平臺利率下降,其中黑龍江、云南、上海的收益率降幅較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重慶和山東的平臺,收益率有較明顯的上升,主要是新上線的平臺維持較高的收益率水平。
據記者觀察,整體而言,上海、北京、海南、遼寧的平臺利率偏低。4月內蒙古、天津、安徽的網貸平臺綜合利率最高。其中,內蒙古的平臺較少、關注度不高,平臺從上線以來的幾個月里為了吸引人氣,一直維持高收益率。
對于近期P2P平臺收益率下降的原因,第三方網貸機構網貸天眼副總裁袁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這是平臺主動迎合監管需要。有些平臺的年化收益率非常高,超過30%和40%,但這部分平臺,為了能夠在監管來臨前有很好的‘賬面’信息,會壓低給投資人的年化收益。”同時他強調稱,“根據往年的經驗,上半年都是降息的時間窗口,上半年投資人的資金都非常充裕,大部分平臺的資金都處于資金站崗狀態,這給了平臺降息空間。”
同時也有業內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新成立平臺和投資人都開始趨于冷靜,新成立的平臺不再用高息來吸引投資人,而是從收益+安全方面著手包裝,比如創始團隊背景、業務模式等全方位來包裝P2P理財。”
北京P2P平臺
仍是吸金重地
據網貸天眼提供數據顯示,4月份網貸平臺按省平臺成交量來看,目前平臺成交量排前四名的依次為廣東、浙江、北京、上海,分別占國內成交總額的33.36%、18.97%、15.85%、9.62%,四省交易量之和已超過國內3/4。其中北京增速較快,環比增加近50%。網貸天眼分析認為,北京依然是網貸吸金重地。數據顯示,地處京城的P2P平臺人人貸、愛投資,4月份成交量分別為1.87億元、3.29億元,較上月分別增加35%和57%。
其他三省成交總量呈下滑趨勢。另外,部分內陸省份如黑龍江、山西等地成交額增速也較為明顯,網貸普及性逐步加快。
有業內人士認為,“北京的網貸平臺因在監管部門眼皮底下運營,一般都比較規范,宣傳也比較到位,所以得到了廣泛認可。”
不僅如此,記者發現,近期P2P平臺借款期限也有小幅度上升趨勢。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國內網貸平臺的平均借款期限為5.1個月,較上月(4.9個月)上升4.3%,同比去年3月份增加16%。有成交的平臺中,絕大多數網貸平臺借款期限在6個月以內。
網貸之家研究員隋曉晶對此表示,“平均借款期限這個指標,反應了投資人對平臺的信任程度,如果該指標上升,則證明平臺發展處于良性循環,運營穩健,投資人對該平臺信心增加。”今年以來,每個月同比去年增幅都保持在兩位數,顯示出行業發展越來越成熟。
而從借款數據均有所上升的數據中,按照地區來看,4月份,遼寧、上海、北京的平臺,平均借款期限依然排在前三名,都超過了10個月。值得一提的是,借款期限前十名,且上線時間1年以上的平臺,均位于上海和北京。
不僅如此,從近幾個月新興P2P平臺增長情況來看,國內新增網貸平臺呈幾何數增長,特別是開始出現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滲透的趨勢,山西、湖北、黑龍江等內陸平臺數量持續增加,網貸行業普及化日漸明顯。
據網貸天眼市場運行中心監測顯示,本月僅在該網上線早知道欄目公布網站上線公告的新平臺便近30家,預估全國新開平臺及整頓重新上線平臺超過60家,其中新平臺涌現較多的地區仍在廣東省,北方則以北京市為主。
“現在新設立的平臺周期普遍長于以往,主要是為了應對監管措施。”袁濤表示,“不僅僅是4月份的數據,近幾個月以來資金認可度高的就是北京、深圳。”而資金認可度越高,往往證明了投資人更認可這家網貸平臺,認為這家平臺更“安全”。
不僅如此,一個更有意思的情況出現了。
大資本“搶進”
恐難撼行業格局
近期,P2P領域甚至密集出現大資本的身影。
“大資本背景P2P平臺進入行業后,對整個行業的格局影響將不容小覷。”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記者了解,有大資本背景成立P2P網貸平臺時間多集中在2012年。資料顯示,2012年3月,平安集團旗下的陸金所成立,2012年12月,國開金融和江蘇金農公司成立國資背景的P2P網貸平臺開鑫貸。而這只是個開端,兩年后,大資本開始頻繁現身。
2014年5月,陜西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陜西金控”)傳出成立P2P公司,方正證券也公告與順網科技將在P2P領域展開合作。此后,又傳出中信產業基金、民生電商加盟P2P行業的消息。
如今正在推進對P2P行業的監管,行業即將作別野蠻生長時代,記者發現很多資本樂見其成。從去年至今,資本對互聯網金融產業也是青睞有加。
紅杉資本僅在2013年參與的投資項目就有融360、雪球財經、錢方支付、卡牛信用卡等,公開的資金規模超過6500萬美元。拍拍貸第二輪融資5000萬美元,作為此次領投方的光速安振此前參與的互聯網金融投資項目幾乎涵蓋各個領域,包括第三方支付快錢、金融垂直搜索融360以及比特幣交易所比特幣中國。
“今年行業監管政策正在逐步明確,P2P網貸平臺的合規性也在逐漸明朗,P2P不斷獲得監管認可,這促使一些觀望已久的大機構在今年開始進軍P2P行業。”有P2P網貸平臺人士對記者分析稱。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P2P行業發展很快,雖然現在盤子比較小,但是其發展速度和發展空間是可以看得到的。”
袁濤對記者表示:“目前,監管的介入使得從業者身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在2011年以前,P2P網貸創業者和從業者都是互聯網人或者屌絲,缺乏信貸經驗。而2013年下半年開始實行底線監管后,雖然沒有實質的監管,但已經打消了一部分沒有互聯網和金融經驗的人進場。新進入者的身份主要是銀行從業者、小貸公司從業者、以及一部分大型集團公司,甚至BAT都在做相應的布局。”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就給大資本進入P2P行業將帶來格局改變的結論,為時尚早,因為中國眾多的小微企業、大眾的消費能力給P2P帶來巨大的空間,大平臺有大平臺的優勢,小平臺有小平的路子。
“就現在來看,這些大資金進來究竟是為了涉足一個領域,還是要將其作為獨立業務做,目前尚不得知,但影響必然不同。”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