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轉型,這一年多來,最火的互聯網名詞之一,各類成功學培訓公司也把他除了微信之外,推到了新的巔峰高度。到底什么是O2O,O2O是不是電商?傳統企業到底要不要轉型?
O2O本身,首先就不是電商,如果僅僅把O2O理解為電商或者本地化電商,我覺得有失偏頗,O2O是線上進行產品和服務篩選,線上支付,線下享受產品和服務的一個過程,電商僅僅是在這個過程環節中一類體現,通俗點講,O2O不僅僅是電商,而是一個對于傳統行業轉型互聯網的方式中的一種。
O2O自身也是互聯網其中的一個環節,所以對于O2O轉型也不要拘泥于所謂閉環,要結合企業自身的情況進行判斷和選擇。針對目前對于O2O的一些誤區,本文做一些簡單的闡述,希望看到文章的傳統企業少走彎路。

一、轉型與不轉型
是否轉型?取決于自身的行業屬性、產品屬性,服務屬性明顯、大眾性消費產品需要更快的轉型。特別傳統的加工型、原材料型產業,要重視自身的技術革新,而非盲目追求互聯網化,或者進行所謂O2O的閉環,無疑自尋死路。
信息化已經完成的公司,進行轉型,成功幾率會相應提高,若要進行互聯網及O2O轉型,首先必須解決企業自身的信息化使用。盲目上馬互聯網項目也是自殺。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對于自身的現狀出于居安思危的狀態,但實際上,情況的確也沒有媒體鼓吹的被“顛覆”那么糟糕,所以容易出現對自身的產品服務盲目自信,這也是誤區。由于傳統行業產品屬性的問題,進行自身的產品革新需要時間,或者根本不想改變,所有的變革,實際上還是取決于產品的本質,產品的革新是必經之路。
二、選擇什么樣的模式
面對轉型時,很多企業管理者總是喜歡考慮是否要做APP,自身的流量如何解決,而忽略O2O的目標。互聯網產品的選擇,僅僅是O2O閉環實施的一個部分,過度的迷信產品,忽略商業本質,任何不賺錢的互聯網模式,都是耍流氓。
O2O有很多方式,常見的有平臺式、電商式、社交化等等,同樣跟選擇產品一樣,硬套網絡上流傳的模式,復制照搬,還是自己所謂“創新顛覆”,都是對于企業傳統互聯網轉型的極端不負責,往往失敗后,歸罪于模式,實際上,這里是典型的木桶效應的缺口,對于O2O閉環中的營銷環節,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線上或者線下的模式所能解決的,建議結合行業特點、屬性、規則,從現有的產業鏈挖掘,利用互聯網的規則和模式去創新結合,營銷都是相通的,互聯網并不神秘和高大上。
三、流量的來源
這是飲鴆止渴的方式,近期曾有某知名影樓行業的老總抱怨,現在競價排名的進客到場成本是300元/人,而他甚至愿意每個單優惠500元做老帶新。團購,很多傳統企業老板更是苦不堪言,低利潤、受眾群消費能力弱,但不做又沒有人流量,兩難的選擇。實際上,很多區域,尤其三四線城市的流量還不夠精準,這些合作更不切合實際,如果是本地化O2O的話,幾乎又是一種雞血療法。
聽信大師們對于各類社交化平臺的吹噓,到現在看看自己訂閱的同行的公眾號打開幾率越來越低,跟行業網站付費合作的流量為零,自營平臺的轉化率極低。
以上兩類,都是傳統企業轉型O2O經常遇到的問題和痛處,付費的流量不夠精準甚至無效,究其原因,還是懶字做遂,對于傳統行業而言,互聯網是個新興市場渠道,但對于互聯網本身,很多資深人士早已認識到,他也是傳統行業式的存在。
對于O2O的閉環流量的解決,除了早期的導入之外,我們更需要進行多元化以及線上線下的結合。比如線上活動策劃、線下活動,這是結果的表現,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不是簡單的去投放一個banner,或者是簡單的通過公眾號發布一條廣告,又或者去網站、社交化平臺發布垃圾信息。
流量的來源,需要營造口碑式營銷的生態,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結果卻是快樂的。
1) 盡量選擇與本行業相關的話題,拒絕雞湯
2) 長期堅持與社交化平臺,尤其區域類網站,尤其運營較好的平臺,保持良好關系,不要吝嗇廣告費,但要學會提出整合營銷的服務需求,這種做法不僅僅簡單的是購買流量,而是基于與各類平臺合作的基礎之上,進行自身的互聯網包裝#禁發小廣告#,注重故事性,而非簡單的品牌傳播
3) 線下打造“互聯網特供”,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也成為自身一類品牌特色。
4) 專屬網絡營銷團隊或負責人:他/她總是能跟網友處好關系,總是能迅速在任何互聯網平臺成為知名網友,最關鍵,又比較了解本行業。
5) 關于自身O2O領域的技術問題,若非O2O平臺,盡量采用本地外包方式,節約長期成本。中小企業不提倡冒險自建平臺,有自身穩定的產品鏈、客群以及強大的價格優勢的除外。
6) 學會回訪,傾聽抱怨的客戶和改進的產品服務,而且唯快不破。
7) 善用新的工具、硬件產品,采集客戶信息,積累自己的數據庫,定期針對數據庫客群進行專屬營銷行為,或者服務行為。南京人稱老王的某裝修公司老總,總是喜歡請老客戶吃飯,過節送老客戶禮品,看似傻瓜行為的背后,每年帶來數千萬的收入。口碑,是O2O轉型不可逾越的必經之路,不是靠所謂軟件、工具能解決的。
四、閉環的意義
不要迷信于線上支付,尤其大宗消費類產品和服務,國內的國情告訴我們,暫時先放放。一般性消費,盡量先利用好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等常見平臺。不要因為糾結于線上支付而流產,或有自卑感。
線上到線下,還是線下到線上。對于營銷而言,我認為并不是問題,問題是在前期的所有過程中,是否真正深刻理解產品、模式以及流量的意義,建立在自身行業符合互聯網規則的營銷行為,比硬套所謂閉環更加有效。
閉環是一個完整的鏈條,線上篩選,線下享受產品和服務的過程,這就是一次營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要過度依賴相關平臺,而是對于自身模式的考量更有意義。互聯網帶來的是信息傳播載體的不同、服務的提升,商業的本質并未更多改變,消費者的習慣卻因為互聯網變得更加理智。
思考O2O閉環中,我們每一個環節,而非技術產品,必須考慮每個環節當中的提升,比如:傳統飯店的菜單,變成了平板電腦或者電子點單、微信預約,這是一個進步。但如果僅靠所謂流量轉化,自身的服務狀態和水準還是傳統的,所謂O2O也好,互聯網化,就是個笑話。
O2O閉環必須是完整的、徹底的、深度的融合。所以,沒有一招鮮轉型。
來源:鈦媒體?
來源:鈦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