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電子商務 » 棒殺P2P的N個理由

棒殺P2P的N個理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7-09 13:07  來源:鈦媒體   瀏覽次數:19
  不同于在中國移植的諸多國外互聯網商業模式,P2P由于在某種程度上挑戰了中國開放程度最低、許可經營的金融業,而且還通過互聯網放大了這種影響力,“沖進瓷器店的公牛”、“金融門外的野蠻人”等各種詆毀紛至沓來。
  高利貸?
  公眾對P2P的臧否,最有殺傷力的就是“高利貸”。
  除了號稱準公益性P2P平臺的江蘇開鑫貸聲稱借款人實際總承擔的的資金成本不超過15%,各大P2P網站上都只公布投資人的年化收益率而不公布借款人要付的利率,不過可以在這個利率的基礎上加上P2P平臺的各種收費,如信用審核費、平臺服務費、第三方平臺服務費等,大致可以推算出借貸成本。
  根據零壹財經提供的數據,2013年,知名P2P借貸平臺的名義利率均維持在8.45%—21.61%之間,平均為14.61%;一般而言,抵押標或擔保標大多在12%以下,信用標的年化收益15%~22%不等,這樣加上3-6%的P2P平臺收費,抵押標大約是在15-18%,信用標大約是在18-28%左右。可以看出,絕大部分都是在高利貸——24%年化利率之下的。
  而根據溫州市金融辦編制的民間借貸指數,2014年一季度,典當行的平均利率水平為26.45%,而在2013年一季度,則達到了27.7%,遠高于4倍基準利率的高利貸標準,反而是持牌準金融機構在做著高利貸的勾當。
  從去年開始,大部分平臺的利率呈現走低的趨勢;而到今年,大部分知名P2P借貸平臺名義利率下降至10%—16%之間。一些知名的平臺,如拍拍貸,擔保標下降至10%左右,而應收賬款安全標和非提現標更是可以低至8%左右,信用標的利率也不過在14-17%.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平臺,如人人貸,在2012年、2013年,以及2014年這三年的前5個月,名義利率分別為13.58%、13.06% 、12% 左右;深圳人人聚財的名義利率分別為21.27%、15.17%、13.15%。這顯示, 即使是沒有金融機構背景的草根P2P,越是正常經營、規模越大的平臺,由于逐步建立了公信力,不用再以高息來吸引投資人。
  而投資人也逐漸回歸理性,在拍拍貸平臺上,一筆10000元應收賬款安全標+非提現標,期限半年,給出的收益率為8.2%,在短短4個小時左右就投滿了。
  融道網創始人周漢指出,與P2P相比,銀行的名義利率雖然低,但是卻很難貸到,中國只有不到10%的中小企業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而即使貸得到,加上各種隱形的雜費如賬戶管理費、手續費、加急費、擔保費、評估費、保險費、公證費、提前還款違約金等,其實也并不起P2P低多少。以花旗銀行的信用貸款“幸福時貸”為例,聲稱是三年四年固定利率9.9%每年,如果再加上管理費0.49%每月(且不隨本金遞減而減少)實際利率最高達19.6%每年。
  這些費用還只是臺面上的,近日據財經網報道,湖南兆銅業在向中國工商銀行湖南衡山支行貸款期間,與該支行發生大筆非業務金錢往來,據記錄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間,兆基銅業為辦理銀行貸款列支招待費用就高達120萬元。實際上,類似的現象并不罕見,銀行信貸經理等從業人員手握信貸大權,往往向客戶或明或暗索取好處,特別在銀根收緊的時候,這種現象更為普遍。
  而某些銀行信貸員則采取另一種做法,哪怕可以操作的貸款也會讓客戶去找中介或其它銀行的信貸員,轉一道手后收取介紹費或返點,通常中介或其它信貸員也可以給到1~2%左右的返點,這成本自然也是算到了客戶頭上。
  在國外,如美國信用卡利率一般也達到了14%到25%,平均利率達到18%,美國最大的P2P平臺,Lendingclub70%的客戶借款都是用于歸還銀行信用卡欠款,這表明Lendingclub的利率顯然是較信用卡利率低的,而從2014年3月推出的企業貸款,年利率根據借款人的資信狀況從5.9%到29.9不等——顯然這是一種隨行就市的行為。同樣,P2P在中國的利率也是在當前利率管制下,一種市場選擇后的結果。
  非法集資?
  監管與法律界懸在P2P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是“非法集資”。
  央行對P2P“非法集資”的行為主要定義為三種:第一種是理財-資金池;第二種是自融或不合格借款人或虛假項目;第三類是龐氏騙局。顯然,對于后兩種,正規經營的平臺是不會涉及的,而至于理財-資金池,雖然被業界俗稱為 “107文”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將“新型網絡金融公司”也列入了影子銀行(傳統銀行體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機構和業務),但是實施細而則一直卻未出臺。
  然而,該文件定義的與P2P一樣“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如第三方理財機構不僅已經存在多年,而且亂象叢生,最近發生的帕拉迪(上海)企業管理咨詢中心老板陳若彬卷款3000多萬潛逃案件,第三方理財機構就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第二種“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監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第三種“機構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業務,包括貨幣市場基金、資產證券化、部分理財業務等”,其規模更是P2P的理財計劃無法望其項背。
  同樣也被定義為“影子銀行”的信托公司的非標準化業務,即使在2014年4月份,銀監會下發“99號文”《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針對信托的“非標”業務做出清理規定,要求信托公司不得開展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征的業務之后,仍然有中鐵信托、陸家嘴信托、中航信托等數家信托公司“頂風作案”,發行了資金沒有固定投向,只是說明由信托公司對資金“加以集合運用”的TOT類(Trust of Trust)產品。其中中鐵信托的金豐系列自2010年成立,至今發行約300期,總規模達到了100億,每期募資規模3000萬-5000萬元不等。
  相比于TOT這種50萬元起步、每期數千萬的規模的“大湖”, 千元起步的P2P的理財計劃只不過是一個“小池塘”,再加上信托剛性兌付神話已經破滅,誰的風險更大,誰的影響更大?只把這個槍頭對準P2P,顯然是不公平的。
  而要構成“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要件之一,還要看相關投資人的資金(含鎖定期間回流的資金)是否進入P2P公司自己的賬戶,而在目前,許多P2P公司都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投資人的款項直接進入借款者的第三方賬戶,不從平臺上經過,即使是理財計劃,在理財計劃存續期內,資金也是一直鎖定在第三方支付公司賬戶上而沒有進入平臺賬戶。
  風險成倍?
  學界“揮向”P2P的大棒則是“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就曾公開表示,P2P是披著互聯網的外衣做傳統金融的實體,集兩種風險于一身,卻沒有把兩者的優點合為一體,這種金融模式一定會垮。
  且不說對于投資人來說,P2P本來就有“小額分散”來攤低風險的特點,從貸款額度上來說,P2P的絕大多數的借款額度在30萬元以下,平均借款額也就在10萬元左右,相較于其它金融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現在的平均貸款額度也達到了百萬以上,擔保公司的平均擔保額度也在6-7百萬左右,同樣出現一筆壞賬,究竟是哪個風險更大?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只不過在中國由于有了“非法集資罪”,規定了對于個人借款,不能超過20萬元、30人,對于公司借款,不能超過100萬元、150人,反而逼得一些P2P公司硬性規定了一些標不能超過多少人,完全與“分散風險”背道而馳了。
  而對于上文提到的“資金池模式”,銀監會業務創新部主任王巖岫曾這樣公開表示由于期限錯配可能會發生流動性風險,然而,但是在銀監會對民營銀行的模式設計中,“大存小貸”(存款限定下限,貸款限定上限)模式,就被業內人士指出存在期限錯配的風險,因為存款額度比較大、筆數少,萬一走掉幾筆,風險就比較高。
  誠然,P2P平臺是存在著拆標的現象,但是“金額拆標”和"期限拆標"的風險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P2P借貸平臺對于大額借款的一種"技術性"處理方式,未改變借貸關系的實質,但單個投資人的風險相對降低了。后者是把一個長期借款拆分為若干個短期借款,即"借短貸長",在平臺投資人足夠多的情況下,也是一種提高投資人流動性、降低風險的手段。
  門檻低?
  傳統金融界投向P2P的鄙視眼光則是因為“門檻低”。
  這一方面是互聯網界產生了太多白手起家的創業神話,而國內P2P平臺的創始人或團隊絕大部分都是IT出身,P2P難逃 “屌絲扎堆”印象;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的IT只是一個輔助保障部門,一個千人左右的銀行分行 IT人員往往只有6、7人,與高帥富的金融人比起來自然是“IT民工”。
  然而,對于一個要正規、長時間經營的P2P平臺來說,作為直面用戶、決定體驗、達成交易的網站平臺和管理系統,才是P2P的“面子+里子”,因此IT技術開發人員對P2P平臺往往更為重要,美國最大的P2P平臺lendingclub的技術人員更是占到公司60%以上。
  在中國,由于信用系統的缺失,對顧客的審核不像國外可以在線上進行,因此除了極少數純線上模式的平臺,人數最為龐大的部門往往是尋找貸款方、找投資者的銷售團隊;盡管如此,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網貸平臺屢遭黑客攻擊,要想保證平臺的正常運營和發展所需,IT技術人員也最起碼也需要占到員工數的1/4左右。而一些背景雄厚的平臺,更是在網站和系統上不惜工本:陜西省國資與國開行合作的陜西金開貸,平臺開發和試運營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而近期開業的上海某小貸公司旗下的P2P平臺,更是請了恒生電子,花了數百萬元進行開發,而且還不提供底層代碼。因此所謂的“花幾千元買個模板”,招4、5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就上線的做法,早就是老黃歷了。
  眾所周知,P2P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風控,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風控流程包括用戶開發、信審、評級、定價、貸后管理、逾期催收、風險緩釋等,往往需要從傳統金融機構重金挖角,雖然這類人才的供應量并不少,但是為了讓他們離開安逸的傳統金融業來到互聯網金融界來“冒險”,P2P平臺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代價。而那種金融和IT專業兼顧的人才,開價就更高了,最近就有某新成立的P2P平臺為運營總監開出了60萬年薪的“善價”,仍然一將難求。
  而對于投資人來說,由于原來的銀行、小貸、擔保的借貸客戶紛紛轉向P2P平臺,也提供更好的擔保條件,P2P平臺的借款額度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國資背景平臺,上百萬數百萬的標也常見,為了規避“非法集資”的嫌疑,許多平臺都規定了最低的投標額,如開鑫貸曾經一度達到了5萬元起投——與銀行的理財產品起點相當,這時還有會有說“門檻低”、要為P2P平臺定義所謂的“合格的投資人”嗎?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