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廣州將加大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企業扶持力度,全市各區都將打造一個集聚區。各區的集聚區將錯位發展、突出特色,讓廣州未來出現更多的電子商務巨頭。按經貿部門的說法:廣州沒有出現像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超大型電子商務企業,但有很多成長性非常高的中型企業,可謂沒有一只虎,卻有很多狼,所以必須整合抱團。
政府看到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趨勢,并通過政策規劃推動,符合現實和未來需要。推動每個區都做大電子商務的做法,至少比推動每個區都去搞形象地標要來得實在,也是抓住了時代的脈搏。當然,每個區都要一二三四搞出名堂的做法,難免還是有“政府帶領市場”、用傳統思維去安排互聯網的意味。它甚至還是和搞人工湖、CBD的意識類似:每個區都不能少,否則就落后了。于是連從化都要來一個“農副產品電子商務”,似乎不搞電商,以后荔枝都賣不出去了。
電子商務本質上不是一個地區的“不動產業”,而是面向全國乃至全球開展業務的。一個電商企業在哪個城市誕生,有著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機性。正因為類似于“世界是平的”那種概念,杭州誕生的阿里巴巴,可以為全中國的商家搭建平臺,而非服務于杭州某個區的經濟。同程旅游,是源于蘇州的企業,但消費者并不需要知道它的總部地址。因此每個區希望能誕生IT巨頭光耀本區,但電商不會根據某個區的安排去安排自己的業務,他們的眼光是全國性的,公眾也是去地區化的。
廣州有成熟的IT軟件產業,催生繁榮的數碼市場,但這只是近乎批發市場的升級版,追求的是實物經濟的規模,當然未必會出現新的阿里淘寶。傳統行業向互聯網的飛躍,遠遠不是把東西和業務放到網上這么簡單的。有沒有互聯網的思維和遠見,是否深刻把握公眾生活形態轉變,是否有可持續難復制的商業模式,有沒有風險投資的注入,這些才是電商企業成敗的關鍵。比如微信上升后日漸取代微博,培育出支付與交易習慣,就和企業的積累與遠見有關。這不是政府劃一塊地,讓大家抱團搞“大會戰”就能出成果的。至于要求“避免惡性競爭”,就更像是家長管小孩,好像官員比企業家更懂做生意似的。
電子商務的嬗變每天都在發生,電商也在面臨著許多誘惑、陷阱、選擇和放棄。對企業最要命的,也是政府能做的,無非是降低行政準入門檻,減少對企業的干預,縮短審批流程時間。至于企業能發展成大象還是一群狼,是真電商還是假網站,都不是政府能管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