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電子商務 » 阿里巴巴的第三朵“奇葩”能否誕生?

阿里巴巴的第三朵“奇葩”能否誕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8-25 08:18  來源:搜狐IT  瀏覽次數:57
  筆者:“阿里云構建的生態能取得像電商領域的成就嗎?”阿里云計算總裁王文彬:“可以,唯一的區別的電商服務的是商戶和C端,而阿里云服務的是B端。”看起來,阿里云現在是躊躇滿志,不過理想距離現實有多遠,還得時間來證明。
  可以說,阿里巴巴系電商、支付產品都足夠“奇葩”,分別在所屬行業占據了決定性優勢地位。當然,阿里巴巴同樣也有“啃不動”的領域,比如社交。
  毋庸置疑,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構建了完整的生態門檻,從C2C淘寶到B2C天貓,到比價平臺一淘,支付有支付寶,而底層架構有云計算這樣的數據處理能力。在這個完整的體系中,支付寶已經“學而優則仕”,不僅服務阿里系產品,跟作為為第三方支付平臺服務更多領域。
  其實,阿里系電商、阿里云、阿里金融共同組成了阿里系大生態,而電商、金融和阿里云又可以分別醞釀出各自的小生態。
  現在,電商格局已經成型,金融正在發展階段,但也有了“巨無霸”的潛質,那么阿里云能否成為第三朵“奇葩”?
  IT到DT的轉折點
  “沒有產品的時代,只有時代的產品。”此前淘寶、天貓都順應了電商化需求,因此發展到現在的“巨無霸”,而支付寶既發跡于淘寶,也成就了淘寶,可以說阿里巴巴的成名產品都帶著幾分“天時地利人和”的宿命感。
  那么阿里云是否生逢其時呢?云計算這個概念已經被惡炒多年,然而真正有建樹的不過區區幾朵。比如亞馬遜、谷歌,國內跟風而起的產品更多停留在個人存儲的階段,商用云產品目前依然在起步階段。據了解,目前商用云服務產品僅僅占據傳統IT服務的1%。
  可以說,現在是IT時代向DT時代的轉折點。所謂IT就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而DT則是Date Technology (數據處理技術)。
  筆者此前曾經研究過信息化領域,此前的CIO們之所以不惜高價去采購一些硬件、軟件產品,更多也是抱著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既然已經買了最好的,那就算不好用也不是自己的責任。
  而購買之后的軟、硬件產品,其實使用率很低。因為信息化產品涉及到企業內部管理流程的再造,進而涉及到管理權限的分配等,因此此前信息化項目成為少數人的游戲,不乏失敗案例。
  據了解,此前企業、政府的信息化產品中,硬件、底層軟件的成本高達80%,而真正貼近于用戶的應用層面,投資卻不夠多,從而導致了資源閑置。通俗來講,這相當于家里買了高配置的電腦,但電腦里卻沒有安裝Office、影音播放等軟件。
  而阿里云項目成立于5年前,是國內最早進行云計算服務籌備的產品。在產品化之前,阿里云主要服務于阿里系自有產品,通過服務天貓、淘寶平臺以,阿里云不僅沉淀了存儲、計算能力,還沉淀了大量模塊等底層應用。
  而針對國內很多廠商提供的“私有云”產品,王文彬說了一句狠話,“這些都是偽云。判斷是否云計算的標準是,有沒有超大規模的彈性和計算能力,能不能實現隨用隨取,就像電源一樣,打開就有,關閉就停。”
  國外云計算起步更早,亞馬遜發現在節假日時候所需要的計算資源是平時的幾十倍,如果把硬件、軟件擴展到適合節假日使用的配置,那么日常計算資源就會大量閑置。因此,把這些閑置資源“變現”就是亞馬遜發展云計算的最初動力。
  亞馬遜的一個經典合作案例就是利用大數據拍攝《紙牌屋》的Netflix公司,Netflix為了提高效率,致力于其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將其數據和運算都放到亞馬遜的云計算,這一變化使很多公司進行效仿,既然以大數據為賣點的Netflix都可以這樣做,其他人為什么不可以?
  “云合”只是開始
  說“云合”之前,筆者想先提一個背景。此前不久阿里云發布ODPS(Open Data Processing Service)服務,是一個在線分析海量數據的產品。據阿里巴巴公布的測試結果,100PB的數據任務可在6小時內跑完,這個數據量相當于1億部高清電影。
  OPDS的經典應用案例是阿里小貸。截至2014年3年,阿里小貸服務用戶超過36萬,最小貸款額為1元,并實現了3分鐘申請、及時放款、無人工干預。要做到這一點,阿里小貸每天需要處理30PB數據,包括店鋪等級、收藏、評價等800億個信息項,運算100多個數據模型,甚至得測評小企業主對假設情景的掩飾和撒謊程度。數據化之后,阿里小貸每筆貸款成本3毛錢,不到普通銀行的1/1000。
  這意味著阿里云此前已經經歷過多次“實戰”考驗,比如日交易額350億的阿里的電商大節“雙十一”。
  但是,阿里云希望服務的客戶不僅僅局限于某個領域,于是“云合計劃”應運而生,所謂“云合計劃”,就是阿里云將招募1萬家云服務商,為企業、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務,阿里云將通過利潤分成的方式與合作伙伴一起去推進云計算領域的應用。
  “云合”計劃可以理解成阿里云打造生態的第一步,這與淘寶當年提出的“TP(淘寶合作伙伴)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注冊軟件服務類中小型公司已經超過2萬家,而其中Top10的服務商所占有的份額加到一起也不足10%的市場份額。這是一個高度碎片化的市場。
  此前,中國的信息服務產業就是這些軟件服務商圍繞著“IOE”來為客戶提供產品,而接下來,阿里云希望接著去IOE的趨勢,建立自己的服務商生態。
  跟阿里巴巴做電商平臺一樣,阿里云也選擇了做最底層,做存儲、計算能力的輸出,舉個例子,阿里云希望自己提供電,而合作伙伴將制作如空調、電視等產品,利用電轉化成用戶所需要的產品。
  但是,實現“云合”計劃只是阿里云構建生態圈的第一步。接下來,阿里云要面對的是,其他同樣希望做底層服務供應的云計算廠商的競爭,此前傳統軟件提供商的阻力,以及眾多服務商的“多方選擇”,甚至客戶的理解和接受。可謂前路漫漫。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