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換帥開始,高德內部的變化已經悄然開始。
“高德已經不再是作為獨立的地圖服務商而存在,而是阿里的戰略的一部分。”互聯網分析師洪波道出了其中緣由。
9月23日,俞永福首次以高德移動事業部掌門人的身份亮相,宣布高德目前不再致力于O2O,而是專注于旅游和手機服務領域。
百度地圖來勢兇猛,騰訊搜搜積極入股四維圖新間接押寶地圖市場,近日雷軍也加入地圖角逐的行列,投資了新三板公司凱立德。
而地圖界的“元老”高德卻在此時選擇進行戰略轉型,放棄之前所做的O2O方向,專心于LBS領域,這一舉動讓外界人士頗感疑惑。
這一切的變動皆源于高德被阿里收購之后。
高德兩次變軌,放棄O2O
作為新高德掌門人的俞永福在“新高德”戰略發布會上宣告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戰略計劃:高德地圖將專注用戶需求,專注做最好的地圖導航產品,專注地圖導航產品的技術研發,并且放棄O2O,三年不求商業化。
此前,高德的優勢在于數據,在底層地圖數據市場,高德與四維圖新成雙寡頭的格局;而手機地圖市場則被高德和百度牢牢占領,因此高德的特點在于有覆蓋從底層數據到地圖應用的完整鏈條。
相較而言,百度作為互聯網公司,底層數據主要是向四維圖新購買,兩家公司的基因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
就目前來看,高德在累計用戶方面仍具有優勢,但是百度憑借其技術優勢很快在月活躍用戶數方面領先于高德。
而在2013年高德就提出了向O2O方向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斬獲。
“當時高德是想做地圖平臺的入口。從產品界面上來說,像大眾點評、丁丁網等,攜程旅游也入駐到高德平臺。在短期發展來看,是有很多成效的。那個時候Poi和入駐商家的數量都在增多,有很多餐飲,團購接入進來,其實進入不慢。但是商業化的角度來看,實際轉化成交易的規模會比較少。”艾瑞分析師王影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地圖結合O2O所產生的收益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內因在于現在還很難形成用戶的一種消費習慣。
從百度地圖和高德對比來看,百度地圖因為其和其收購過來的糯米網和生活導購網站愛樂活相結合,百度地圖的O2O要稍微比高德強。在O2O方面,高德地圖實行的是開放戰略。
高德在O2O業務并不擅長,而在LBS業務的對于個人消費者的業務上也沒有站穩腳跟,這是俞永福選擇砍掉O2O,專注做LBS(基于位置的服務)的重要原因。
“高德是做汽車定制地圖發家的,做的是2B市場,而不是2C市場,所以說這個產品做得本來就不夠極致,在這個基礎上就啟動O2O戰略那不是把戰線拉得太長了,因此對于產品經理出身的俞永福來說就不可能去做這個事情。此外,在團隊配置方面,俞永福的團隊是以做產品見長,在商務經營上能力比較弱。”莊帥告訴記者。
被并入阿里事業部之后,高德的戰略布局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據了解,未來高德不僅將向用戶提供專業的導航信息,還將提供諸如交通擁堵情況及建議等信息。此外,在新高德發布會上提出的“敢用敢賠”計劃也體現了高德致力將專業化、精細化進行到底的決心。
高徳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對于高德的未來,聚焦LBS業務當然只是一個基礎,未來真正有想象空間的地方在于其所帶來的大數據。
電商分析師莊帥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地圖產品所帶來的價值不在于消費價值,而在于數據價值。比如數據的價值可以遷移到淘寶后端的平臺,比如用高德搜索這個電影院,同時你又安裝了美團(阿里投資的團購公司)的APP,俞永福到來之后,因為王欣和俞永福都屬于移動互聯網的人,都屬于技術出身,那么它獲取的位置數據、行為數據、路線數據將很好地與美團對接,當你登陸美團的時候,數據產生的價值就非常大了。”
BAT地圖大戰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地圖成為一塊肥肉,也引來BAT重兵布陣地圖市場。
把時間定格在今年4月。在BAT三巨頭中,阿里、騰訊的相繼出手,再次引爆移動互聯網上的戰爭。
早在今年4月11日,高德地圖對外宣布已與阿里達成確定性收購協議,交易完成后,高德將成為阿里的全資子公司。
而就在此次收購之后不到一個月時間里,騰訊也按耐不住,試圖在手機移動地圖領域占得先機。
5月5日晚,四維圖新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中國四維已與騰訊簽署股權轉讓協議,騰訊斥資11.73億元占股11.28%,成為四維圖新的第二大股東。
至此,國內最大的兩家電子地圖導航和位置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分別成為阿里和騰訊的囊中之物。
對高德軟件和四維圖新的兩筆收購,也標志阿里和騰訊全面入局地圖大戰,與百度進行直接對話,BAT對地圖市場的瓜分也初步完成。
事實上,在BAT三巨頭中,百度對地圖業務布局最早。百度地圖在手機地圖客戶端累計用戶市場占比達54.26%,累計用戶超過2.46億。
而騰訊正在從街景服務入手,收購擁有具有甲級測繪資質的地圖企業科菱航睿,試圖彎道超車。
而在與微信、易迅等業務合作后,騰訊地圖還會將針對酒店、房產、餐飲、媒體、旅游、汽車等多個垂直行業發布帶有行業特性的地圖組件,方便中小企業用戶和開發者的接入。
對此,阿里也奮起直追,曾投資并追投從地圖業務起家的丁丁網,隨后淘寶本地生活推出了“地圖搜”,用戶可以通過地圖搜索優惠和商戶。半年前,阿里憑借高徳華麗彎道超車。
彼時,靠導航起家的高德在面對阿里、騰訊的沖擊時也有自己的煩惱,被BAT收購也成為最現實的選擇。
盡管高德地圖基本功扎實,在地圖最基本的兩大能力——用戶產品能力和數據生產能力方面,有著市場上無與倫比的完整能力,但是,由于公司團隊靠技術起家,缺乏天然的互聯網思維,這也導致了在與百度地圖、騰訊地圖等互聯網公司短兵相接時,顯得力不從心。
據高德發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其活躍用戶數取得了長足增長,高德地圖的月活躍用戶達到9200萬,同比增長88%,環比增長20%。高德導航的月活躍用戶達到1100萬,環比增長31%。
盡管用戶增速快,但虧損卻不小。高德在第三季度出現440萬美元凈虧損之后,第四季度繼續虧損2820萬美元,而2013財年則虧損2540萬美元。
阿里有電商數據,高德擅長基礎地圖數據,兩者一拍即合。
有著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2.94億美元戰略投資高德的前期鋪墊,接下來阿里對高德的全資收購過程很順利。
2014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1美元的價格,作價11億美元,對高德股票進行現金收購,并持有高德公司28%股份,交易完成后,高德成為阿里巴巴100%子公司。
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地理數據及導航只是互聯網的一個應用,而融合進阿里大體系之后,高德將于阿里巴巴商業生態的基礎上發展,由此所帶來的業務及運營模式的創新,將會讓互聯網用戶有更多的選擇。
而高德原CEO成從武說,兩者的結合,就是要建立一個大數據的生產融合服務體系,共建一個大數據未來的基礎數據庫。
地圖行業的廝殺遠沒有結束,而僅僅是個開始。
新高徳背后的戰略布局
7月18日,歷時近5個月的“高、阿合并大戲”正式落幕。
被收購后的高德將并入阿里新成立的UC事業群,由UC董事長俞永福接管。
與此同時,全面整合進阿里巴巴后,高德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在保持獨立發展的基礎上,分為企業級業務和移動互聯網業務。
據了解,企業級包括政企業務、運營商業務,由高德COO張勤負責;移動互聯網業務由俞永福負責。
兩大業務并重發展,并向高德CEO、同時也是阿里巴巴CEO陸兆禧匯報。而原高德控股CEO成從武繼續留在高德并出任高德CEO特別顧問。
對此,互聯網分析師易滿(化名)對理財周報記者分析,CEO特別顧問是個虛職,之所以讓成從武還留在高德一定程度上是為穩定高德原有人員的軍心。
而兩朝元老張勤職權也有所調整,不再擔任新高德的總裁職務。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張勤自2006年起擔任高德CFO,輔佐高德成功登陸納斯達克,2013年8月起擔任高德董事、總裁兼COO。
事實上,任何兩家公司合并,管理層與董事會調整都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工程。
今年9月份,高德進一步遭遇人員流失陣痛,原高德CMO金俊離職。對于其離職的原因,高德方面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是出于個人發展需要。據了解,離職之后,金俊擔任特斯拉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CMO。
原高德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操盤手、高德副總裁郄建軍也已經離職。而至于市場上一度傳出高德裁員1700人的傳言,高德方面予以否定,“這純屬謠言”。
不過,在一些互聯網分析師人士眼中,阿里收購高德之后,高德出現的人才有流失是正常的,所有整合都必然要面臨這樣的問題,“當年優酷土豆合并,土豆CEO王微也曾一度留任,但大概1年過去后,原來的土豆系高管及中層基本上全部離職。”北京一名互聯網分析師認為,“因為要跟集團公司配合整合的問題。高德過去業務的影響肯定是有。”
值得關注的是,在阿里帝國的大版圖中,高德地圖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陸兆禧在內部郵件中曾表示,對高德來說,有了阿里業務生態圈的支撐,地圖和導航將發揮更大的潛力。阿里則將獲得移動互聯網的潛在重要入口和豐富數據資源,為未來在電商的縱深發展和O2O的戰略實施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一位接近高德方面的市場人士對此解釋,“如果以一刀切的方式,整個移動互聯網可以分成電商業務和非電商業務。阿里的電商業務已經做得很強,但是在非電商業務還需要加強。高德地圖是阿里巴巴非電商移動業務重要部分,扮演阿里非電商移動業務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