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一段時間,社區O2O行業可謂動靜不小,有人歡喜有人愁。
以鄰里社交為切入點的叮咚小區被曝資金鏈瀕臨斷裂,有媒體稱其北京地區部門撤銷,上海地區裁員只剩下幾十人。叮咚小區隨即發聲明辟謠稱,目前資金鏈安全,裁員源自業務轉型。此前其獲得1億元人民幣融資的光環瞬間暗淡。
另一頭,同樣以上海為大本營的小區無憂宣布獲得2000萬美元A輪融資。該融資數額可謂社區O2O行業目前之最。此外,有消息稱社區001已完成B輪融資,估值達20億元人民幣,但尚未得到官方公開確認。
眼下,社區O2O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一邊是資本的瘋狂入駐和BAT(、阿里巴巴、)巨頭的涉水;一邊是產品不盡如人意,線下資源整合舉步維艱。社區O2O能不能做下去,是不是“偽需求”?一系列質疑接踵而至。
一位該領域公司CEO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不同于其他移動端產品,社區線下資源的龐雜決定了O2O“地推”工作的艱難,急功近利做不好這一行,這個“苦行業”最后拼的還是服務和沉淀。
燒錢投廣告遭人詬病
12日,有自媒體稱總部位于上海的叮咚小區資金鏈斷裂,“看來做不下去了。”隨即,叮咚小區通過官方辟謠,稱目前資金充足,不存在資金鏈斷裂一說,“創業就是突破自我,去做一件從前沒有的事情,誰又能一開始就把所有的事情想清楚,然后一成不變地執行到底呢?”公司稱,北京部門關停是因為戰略收縮,先扎實做好上海市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4日晚致電叮咚小區創始人梁昌霖,但對方婉言謝絕了
就在幾個月前,叮咚小區剛通過成功融資1億元人民幣而在圈內名聲大噪,羨慕、質疑的聲音紛至沓來。1億元的數字同時也讓業界驚嘆。前后對比,網上頻現對社區O2O的唱衰聲音。
一位接近叮咚小區的該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據他了解,叮咚小區在完成融資后在廣告上的投入應該有數千萬元,京滬兩地的地鐵里能輕易看到叮咚小區的廣告。
通過廣告宣傳快速搶占市場,確實讓叮咚小區在知名度上嘗到了甜頭,也增加了與線下資源談判的籌碼,但其產品端和服務的體驗被一些用戶詬病。不少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在沒做好產品和服務的前提下急功近利地打廣告,是叮咚小區陷入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在叮咚小區看來,大規模的地鐵廣告投放是必要的。“上線之初,我們花過錢投廣告,但是投入是真心斟酌過的,因為社區O2O這件事確實需要尋求優質的資源合作。”但其同時也承認,該產品目前并不完美,產品的美譽度還得靠實實在在的體驗和口碑。
一位與梁昌霖有過接觸,目前也在上海做社區O2O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之前能令人驚訝地融到1個億,與梁昌霖做丫丫網和媽媽幫的成功不無關系。但轉到社區O2O領域,他始終沒能將此前在母嬰行業內積累的用戶資源遷移過來,目前叮咚小區App下只有二手市場業務的人氣還算可以,其他則不見起色。
鄰里社交是不是“偽需求”?
小區無憂CEO唐皓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社區O2O不像團購行業,有一個相對標準化的玩法,小區周邊的行業不下200種,龐雜的特點讓做O2O的團隊各玩各的,呈現出幾種不同的模式。
以叮咚小區為例,它從鄰里社交為切入點做小區服務,且對用戶準入設置一定的門檻,不像其他App用手機號注冊即可任意選擇入駐小區,但這種“自信的玩法”讓一些行內人士看不懂,社區服務大多是低頻率的,通過鄰里社交構建起服務體系是否成立?或者說,鄰里之間究竟有沒有強烈的社交需求?
網上不止一位叮咚小區的用戶測試發現,鄰里間用戶在App端的互動頻次較低,很多跟帖回應只有一兩個,有的最近一次更新甚至停在數月前。
據了解,叮咚小區的模式或許可以對照美國社區O2O應用Nextdoor,一款可在鄰居之間進行實名社交的私密性應用。但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中國小區和美國社區的概念不一樣,土壤環境的不同讓Nextdoor在中國的復制可能性很小。
記者采訪到的兩位接近叮咚小區的業內人士稱,該公司目前轉型的一個可能方向是把重點放在線下,開始對社區配送業務增加投入。
相比之下,小區無憂的商業模式則是為用戶提供小區生活服務信息檢索、匹配、支付和小區周邊配送服務,向商家提供推廣和展示服務的同時,從商家訂單流水中收費獲取營收。可以說,其中既有訂單服務這種“輕資產”,也有自建社區配送體系這種“重資產”。
目前,小區無憂對外宣稱已覆蓋全國56個城市。但唐皓對記者說,這只是信息層面的覆蓋,可以理解為社區黃頁,即讓小區居民快速查找到周邊服務信息,而真正落地線下服務、有商家簽約和付費、有物流支撐的目前只限于上海,而且僅上海一地的服務也還未做好。
近日,小區無憂獲得A輪2000萬美元融資。唐皓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這筆錢首先會用在團隊上,因為除了百人左右的技術和運營團隊外,公司現在專職和兼職的地推團隊人員有近千人。此外,融資還將投向線下管理和核心行業梳理上,擴容“最后一公里”配送團隊的規模和提升服務能力,讓服務進一步精細化。
有了錢,并不代表成功水到渠成。可以說,融資在社區O2O行業中并不算最重要的一環。這也是財大氣粗如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也沒能獲得突破的原因之一。
一位在上海做社區快遞O2O的創業團隊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與線上App技術產品相比,地推是一項更加艱巨的任務,需要一家一家地和小區物業談,耗時耗力。如果不想局限在垂直領域,而是想做“全品類”社區服務,地推工作將曠日持久。
“這個市場不是一兩年能拿下的,最后各家拼的還是沉淀和服務。”唐皓對記者說,社區O2O的幾個難點包括對線下商家的整合、產品交互的呈現方式、線下管理水平等幾個方面,這都是考驗創業團隊能力的地方。“如果其他互聯網創業項目是九死一生的話,社區O2O可能要死19回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