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場行業聯合會上,中國零售行業對外公布一項被稱為“蓮荷行動”的商業行動,活動發起企業包括銀泰商業、天虹商場、步步高等9家商業企業。
根據發起方的規劃,加入“蓮荷行動”的商業企業的實體店間,還將開展一些包括聯合營銷、人才培訓合作、O2O技術對接等在內的合作。而作為首個主題性活動,各方將聯合進行一場“雙十一”的促銷活動,不過具體活動細則尚未對外公布。
“對具有極強區域性的商業企業來說,如此跨地域的聯合,在業內尚屬首次。”一位武漢本土商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如今,電商分流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對傳統的商業行業沖擊較大,在這種局面下,諸多商業企業的區域壁壘都將逐漸被打破。企業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改變單打獨斗的方式抱團發展,成為當下行業的一種共識。
行業頹勢繼續
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從2003年起,中國商業零售業年均銷售利潤率開始大幅增長,到2008年達到13.8%。此后隨著金融危機到來,2009年陡降至11.9%,到2011年會升至高峰的15.1%,此后開始快速下跌,到2013年,僅達到9.7%,基本與2003年前后持平。
而今年來,行業景氣指數下降趨勢繼續。以消費量最大的快速消費品市場為例,消費者市場研究機構凱度消費者指數(Kantar Worldpanel1)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9月5日,今年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7%,依舊處在歷史較低水平。
影響行業景氣指數下降的原因很多。除了市場大環境外,影響商企業績的成本指數也變化很大。上述本土商業人士解釋,商業企業的成本主要包括采購成本、存貨成本和銷售成本等,如果通俗來理解這些成本構成,其中占比較大的包括人工、房租、水電等。在過去幾年間,這些企業的成本上漲速度很快,特別是以租賃為主的輕資產商業企業,飽受房租上漲的困擾,在這種局面下,吞噬了企業的銷售利潤率。
不僅如此,從銷售渠道上來看,電商對實體零售市場沖擊極大。正略咨詢合伙人陳庚也指出,電商對商業零售業的沖擊最大,成為目前行業內所有傳統企業都必須集體面對的重要因素。
“到目前為止,電商到底降低了行業多少銷售額,具體量化的數據尚無法明確統計。”上述商業人士指出,但從企業整體銷售額來看,近幾年實際銷售增速已經明顯放緩,今年上半年,在上市公司的統計口徑來看,其銷售額的增速僅2%左右。
在這種局面下,商業企業已著手尋求突破。不少傳統百貨企業收縮百貨品牌的實體門店,同時在各門店提高體驗式功能。“目前,基本全國各企業都完成了從單體百貨店到體驗式購物中心的轉變,而在部分企業的一些門店里,餐飲、休閑娛樂等體驗式消費占比被提升到50%以上。”上述本土商業人士指出,反之,零售品牌包括百貨、珠寶等比例被大幅縮小。與之適應的是,這些零售品牌也開通自身的網絡銷售平臺,將實體店作為直面消費者的場所,而非單一的銷售渠道。
提供實體銷售渠道的商業企業也著手上馬自身運營的電商平臺。從最初期的網站到如今獨立的app、旗艦店等,到目前為止,在全國排名靠前的商業企業,基本都已開設自己的電商平臺。
這些平臺大都是企業自己摸索:或通過聘請外援,或企業內部發展人才后著手運營。“但電商的運作需要極強的專業性,其在供應體系、規避與線下實體店產品、 物流配送等各個領域銜接緊密。”上述商業人士坦言,從實際效果來看,只有少數能做到相對成功的企業,大部分企業在電商領域尚處于虧損狀態。
打破區域壁壘
但電商帶給行業的另一個影響是:商業企業固有的區域壁壘逐漸被打破。
上述商業人士解釋,因為供應體系、消費品的認知度等因素,商業零售業一般具有極強的區域性,在電商出現之前,基本各家企業在本土的市場占有率都很高。也就是說,除了本土商業企業外,外來的商業企業在當地很難生存。但隨著電商的出現,這種局面逐漸被打破。
這種市場環境的驟變,讓行業內企業不再局限于依靠自身內延式增長。抱團聯合也成為各大企業探索新型發展道路的方式。“蓮荷行動”的啟動也因此具備了條件。
“但這其實是一場商業促銷活動,若在以前,這種活動很難組織起來。”上述商業人士坦言,通過這種聯合抱團的方式進行資源整合是一種新的思路。此前,中百集團和永輝超市已展開戰略合作。如今各企業的聯合,特別是在O2O領域的聯合,能通過各自的優勢互補,降低一定的成本,特別是經驗成本。
陳庚也指出,在中國已經形成的商業格局中,諸多發起企業都是此前的受益者,在各自的領域市場占有率頗高,但如今行業整體面臨電商沖擊,在此時抱團一致對外,有利于固化以前的市場格局,延緩電商等因素帶來的產業變革局面。
不過,這場聯合要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需要一些龐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以前大家都是各自為政,但如今涉及到具體的商業活動,比如在重復的品牌和活動價格等方面的協調就比較困難。”上述人士坦言。
陳庚也認為,商業零售企業一起做促銷活動的關鍵和意義是產生一定的協同效應,無論是區域、品類、促銷方式或結算,甚至在積分、贈券等方面需要打破此前的企業間的單獨行動,進行各企業間的互動和聯合,由此才能讓這場合作產生實際的效果。因此,在此過程中,更關鍵的考驗是針對第三方的協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