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媒體報道,《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或于2015年年初出臺,這意味著,處方類藥品可以在網上展開銷售,到了明年的雙十一,中國的老百姓或許可以在買了一堆穿不到的衣服之后,又狠心買了一堆吃不到的處方藥,當然,前提是他們的人脈關系中有一位能開方子的醫生。此前,國內醫藥電商發展緩慢,規模不足藥品零售市場的1%,根本原因在于占比國內藥品整體銷售額70~80%的處方藥,一直受到傳統醫院的保持。本次《辦法》的出臺,就像打開了一個巨大的閥門,惹得中國醫藥電商春意盎然,浮想聯翩,眾多資本大佬統一地認為,國內醫藥電商將隨著《辦法》的出臺而出現井噴式發展。
1
不可否認,這些推測和前瞻符合最基本的商業邏輯,但缺少了一點人情味兒。《大宅門》里有一個鏡頭,白景琦訓斥鄭老屁的孫子:抓藥一定要慢,要認真,即便是日本鬼子來了也要一味一味地配…七爺是商業傳奇人物,卻能用人性的觀點考慮問題,真是難能可貴。而現在的這些有錢人,除了利益和人與人之間的斗爭,對一切好像都漠不關心,殊不知醫藥電商售賣不僅是一粒粒的藥丸,更是一條條的人命,衣服是假的可以脫掉,但藥品要是假了,就再也吐不出來了。正因如此,筆者更愿意把《辦法》的出臺,作為一個民生話題去解讀,而那些想要做大做強的電商,也需要以此為出發點。總之,大家都別忙著“井噴”,先要做好基本功,同時,把良心和社會責任感都掛到網上,作為另一張銷售許可證。
處方藥上網,醫改春風吹滿地?
“救護車一響,一年豬白養;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這是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押韻、排比都運用得不錯,文采斐然;此外,筆者的家鄉則流傳著另一種更加樸實的說法:體檢,我可不要,檢查出來又吃不起藥,徒增心理煩惱!
誠然,這兩個段子都有一定的夸張成分,但卻能非常準確地勾勒出中國醫藥市場的操蛋形象,這些層層扒皮、雁過拔毛的從業者,常常把一粒普通的感冒藥,哄抬至人參果的價格,更關鍵的是,他們沒有辦法給消費者真正的人參果,而且常常結果了消費者的人生。
2
藥價高,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第二大毒瘤,僅次于房價。業界有個公開的秘密:出廠價才幾塊錢的藥,到了病人手里往往翻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腐敗因子,我們常常聲討醫生收受紅包的行為,但相比于搗騰藥品的收入,紅包簡直就是毛毛雨。現在,處方藥有希望到網上銷售,而電商最大的優勢就是縮短流通渠道,降低產品價格,給老百姓更多的實惠。在醫藥電商的美好愿景中,整個銷售環節都是有據可查、全程可追溯的,能有效避免安全問題,更宏偉的目標則來在于對”以藥養醫”制度的沖擊,乃至顛覆。眾所周知,賣藥已然成為醫生們績效的重中之重,他們需要給醫院創收,命令消費者吃掉更多的藥品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但如果平臺型的巨頭電商,或者傳統藥品連鎖店能夠把“藥品”帶離醫院,從而實現看病、抓藥的分離:醫生只負責開方子,而電商只負責照方抓藥,行政力量也可以強制兩者不能有太親密的關系,否則,以“商業賄賂”罪論處。
果真如此,筆者預計,醫藥電商勢必會借助改革的春風在一定程度上把醫生帶回“以技養醫”的正軌上來,到那個時候,醫生們都會潛心鉆研技術,那些“妙手回春”,“在世華佗”的牌匾估計又會紅火起來,坦白講,畫面太美,不敢想啊!
取長補短,天下藥商一家親
醫藥電商打破以藥養醫的制度,困難重重,但也絕非完全沒有希望,最起碼,它應該成為“中國夢”的一部分,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醫藥電商同樣會經歷方興未艾的發展。如前文所述,筆者希望醫藥電商先不要忙著“井噴”,而是扎扎實實地做好基本功,否則,這與其說是一個商機,倒不如說是一場災難。
目前,國內的醫藥電商有兩股勢力正相互對峙,一是由阿里巴巴、1號店領銜的平臺電商;一是由九州通、一心堂擁有實體線下藥店的醫藥企業。兩大派系各有優勢,對抗起來難免會血花四濺。首先,阿里巴巴、1號店等傳統電商最大優勢就是品牌效應和巨大的流量,他們深諳中國電商領域的規則和潛規則。筆者預計,醫藥電商的第一批消費者應該不是現在最能吃藥的老年人,而是擔心父母身體的年輕人,他們無疑會更青睞阿里巴巴這樣的傳統電商,畢竟,常在這里購買安全套,感覺還挺安全的。除了隱性的品牌效應之外,傳統電商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是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這恰恰是普通藥店銷售最大的瓶頸,一旦阿里巴巴、1號店這樣的巨頭能踏實地做醫藥電商,絕對是中國百姓的福音。
傳統藥店開設的官網銷售是另一個股準備角逐醫藥電商的勢力,顯然,他們在品牌效應、流量以及整合能力上都有著先天不足,但這些傳統的線下藥店也握有放手一搏的籌碼,那就是“醫藥倉儲物流”方面的專業優勢。筆者認為,未來國內醫藥電商應該不是誰干掉誰,而是相互取長補短一家親。最終的局面應該是由阿里巴巴等傳統電商為主導,收購具有相關資質的傳統藥店,從而把品牌、流量和專業的優勢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相信馬云有這個實力,事實上,只要首富愿意,他隨時能在天安門前開一家藥店。
溫馨提示,養生更勝救命
據專家預測,《辦法》出臺之后,國內的醫藥電商規模會瞬間爆棚到8000億元的市場,這猶如一粒巨大的偉哥,惹得資本界躁動不安,事實上,他們已經開始了前期布局,爭取在《辦法》正式印刷成文件時,更加從容地在家數錢。今年4月份,健一網宣布獲得上海國際創投公司3億元融資;8月份,春雨醫生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9月初,丁香園獲得騰訊7000萬美元融資……數額越來越大的投資,就好像接連落馬之官員的財產數字,這難道是一種更高超的轉移技巧?
縱然筆者苦口婆心地勸誡資本大佬們要講道德、有良心,但肯定無法避免醫藥電商幾乎瘋狂的搶奪市場,只是最后再提醒一下消費者:養生更勝救命。醫藥電商市場最終極的目標不是做大做強,而是通過努力,把自己做死。
事實上,人類最大的愚蠢,就是為了金錢、晉職、聲名,甚至片刻的歡愉而獻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更應該把健康放到第一位。但如今社會上流行的各種速度,摧毀了昔日人類健康的生活方式,卻沒有建立起一個美麗新世界。坦白講,中國人的健康狀況并不好,許多的疾病越來越年輕化、年輕群體更是因忙碌的工作和巨大的壓力、無數的應酬而將身體打入冷宮不管不顧,而這樣的狀況在IT互聯網領域最為明顯。過去十年,有越來越多地IT高管因過度勞累而英年早逝,超過半數的人因突發性疾病猝死,腦溢血、心肌梗賽等等,至于一些能提前查出癌癥的高管,則屬于幸運兒了,例如李開復和喬布斯,但他們始終未能放下工作的激情,不知道這是豪邁還是悲哀呢?筆者認為,醫藥電商推銷藥品的同時,更要把健康的生活理念和養生之道傳遞給消費者,讓全體公民能夠更早地產生“養生觀念”,從而催生出一個更加健康的市場,而不是一個更喜歡吃藥的市場。畢竟,道家的人本思想,強調生命高于一切,我們一切的活動都是以維持生命的存在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