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廣告是土豪才玩得起的,對于普通廣告主而言,該如何滲透進去呢?答案只有一個——靠內容。如果你一個好的內容能夠引起微信用戶的共鳴,自然會形成朋友圈的“鏈式傳播”。那么,什么樣的內容更容易引發用戶的共鳴,誘發其在朋友圈分享呢?筆者認為有三個誘因。

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廣告上線,即迅速引爆。而第一輪投放的寶馬、vivo智能手機、可口可樂三家也大大獲益,話題效果已經遠遠超過其投放效果。
微信一向逼格甚高,為什么現在愿意出來“賣”了呢?我認為,那是因為微信自己也看到了朋友圈的營銷價值,其空間非常巨大。
不信?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首先,微信龐大的用戶數。微信上線至今,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及地區,全球累計注冊賬戶數11.2億,每月合并活躍賬戶數4.4億。擁有公眾號總數853萬,每日新增2.5萬。如此龐大的用戶數,廣告變現的空間顯然非常大。
其次,微信基于熟人的關系鏈。微信開發之初即定義為熟人社交工具,特別是其朋友圈的關系鏈設計,雖然高度封閉,但也正因為這樣,其保證了絕對熟人的交互,使朋友圈內容形成了“信任背書”。所以,雖然朋友圈的傳播門檻高,但轉化價值也高。
最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頻次。相關數據顯示,網民在微信上使用較多的內容分別為文字聊天、語音聊天,二者使用比例均在80%以上,而使用朋友圈的比例也高達77%。另外,張小龍在去年12月微信公開課上也提到了一個數據,“訂閱號有非常多的閱讀量來自朋友圈,這符合2/8分布原理,20%的用戶到訂閱號里面去挑選內容,而后80%的用戶在朋友圈里去閱讀這些內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頻次顯而易見。
所以,微信朋友圈對于廣告主而言,絕對是一塊營銷“寶地”,不做絕對可惜。而身為“寶地”主人,微信自然也舍不得白白浪費,“不賺白不賺”。
但是,朋友圈廣告是土豪才玩得起的,對于普通廣告主而言,該如何滲透進去呢?答案只有一個——靠內容。如果你一個好的內容能夠引起微信用戶的共鳴,自然會形成朋友圈的“鏈式傳播”。
那么,什么樣的內容更容易引發用戶的共鳴,誘發其在朋友圈分享呢?我認為有三個誘因:
1) 與“我”相關
從心理因素上分析,每個人首先關注的就是自己,也渴望別人關注到自己,這是一種潛意識行為。比如,當你看一張合照時,你首先看到的就是你自己,然后才是別人。所以,微信朋友圈的內容傳播也是一樣,只有當你的內容是與用戶自己息息相關的,用戶才會分享。
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前段時間深夜食堂設計的[新年簽]游戲。它利用的就是用戶對自己未來的好奇心——任意回復數字0-9,其會自動回復相應的[新年簽]。理性角度思考,這是一個很扯的游戲。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游戲,那幾天竟然風靡微信朋友圈,10個圖文,每個都有至少10萬的閱讀量。可想而知,用戶對于自己的有多么的“無知”和“關心”。
所以,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性格測試、雞湯、養生、星座會經久不衰,以至于從QQ空間遷移到朋友圈,原因就是因為它們與用戶息息相關。
2)發生“關系”
眾所周知,微信朋友圈的邏輯是熟人關系鏈,而且它比QQ空間更極致,你對好友點贊、評論、回復只有相同好友可以進行和評論。
一定程度上說,這是一個封閉的社交環境。但是,正是這種封閉的社交環境,造就了微信好友關系的絕對“熟悉”。而這,就提高了其互動性和信任度,這個時候的“好友關系”才更有價值。
所以,在這種社交邏輯下,如果你想讓用戶分享一個內容,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與其好友“發生關系”。只有這樣,你的內容才會一個鏈條一個鏈條地傳播出去。
匿名社交應用“無秘”做了一個H5應用——好友印象。它其實是一個分享到朋友圈的半匿名互動游戲,官方提供了若干問題可供選擇,當然,用戶也可以自己想問題。關聯微信號后就可以將問題分享到朋友圈,好友點擊鏈接后即可匿名對你評價。這個應用在微信朋友圈傳播后,即火了起來,一段時間甚至刷頻。
顯然,“無秘”的好友印象即抓住了發生“關系”這個點。要知道,好友對自己的評價,這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而用戶要想知道,首先就必須的分享。
3)嫁接熱點
嫁接熱點,這是營銷人的一個基本思維。在微信朋友圈做傳播也不例外,而且這個效果更有效。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以前,在微信朋友圈沒出來時,大家都會在微博發表評論。但是,當微信朋友圈越來越火時,大家都開始在微信朋友圈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立場。
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因為微博的關系鏈太弱了,普通用戶發聲得不到反饋,他的態度沒有人看到。但微信朋友圈不一樣,基本是自己的熟人朋友,他的態度能很快的得到反饋,且這種反饋來自于朋友,不管朋友對他的態度認可與否,他的感受都會比沒有反饋強。
正是因為如此,你會發現,這段時間只要有熱點事件,微信朋友圈基本就會相應的刷屏,比如姚貝娜病逝、周董結婚、陳赫離婚、汪峰求婚等,甚至前段時間“追氣球的熊孩子”事件就在微信朋友圈爆發。而這些事件,只要企業相應的借勢,內容也會比平時幾何倍的傳播。
所以,企業在微信朋友圈設計內容時,結合熱點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過,可能效果會比前兩者差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點其實可以用一個模型來解釋——社交關系圖譜。大家都知道,我們在社交關系中,主要分為三層:最核心的一層是自己(我),中間一層是熟人(親人、朋友、同事、熟人),外面一層是陌生人(名人、普通人)。微信朋友圈是熟人關系鏈組成的社交關系,所以,促進用戶分享的內容肯定要和前兩層關系非常大,第一層的內容是需要指向自己,第二層的內容是需要使其發生“關系”。第三層只有熱點事件用戶才會關注,所以這一層的內容只能結合熱點。
以上,即是我認為的微信朋友圈的三點分享誘因,歡迎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