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新東方離職后,陳向東開始了他的教育O2O創業項目跟誰學。盡管已年屆不惑,陳向東身上仍體現出年輕人的激情與夢想,他的跟誰學項目,能否依靠電商平臺解決傳統教育中信息不對稱的痛點?
素不相識的“中國合伙人”
2014年初,在外界的一片驚訝聲中,陳向東離開了他工作14年的新東方。彼時,他42歲,在新東方已經坐到了執行總裁的職位。
離開新東方后,陳向東曾“消失”了近5個月的時間。他回憶道,這5個月的時間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給自己放了一個有生以來最長的長假,去美國陪著老婆孩子,同時思考一些人到中年后的困惑;第二件是于當年4月悄然回國,每天奔波于各大餐廳、茶樓、咖啡館,見各式各樣的創業者,他曾經想做一名天使投資人,那時候他告誡自己,不要太早地為未來做決定;第三件是偶然間遇見了創業者蘇偉,在蘇偉商業計劃書的基礎上,完善并啟動了跟誰學創業項目,這也是他和聯合創始人張懷亭、李鋼江、蘇偉、羅斌、宋欲曉現在仍然在做的事情。
就像電影《中國合伙人》里,新東方的原型俞敏洪、徐小平、王強在一家廢棄的工廠里開始創業一樣,2014年6月,陳向東、張懷亭、蘇偉,在五道口一家地下室里演繹了一個新版的《中國合伙人》的故事。不同于電影里中國合伙人是大學校友的關系,陳向東、張懷亭、蘇偉三人此前素不相識。
不過,陳向東并不認為跟誰學是一個偶然間拍腦袋的決定,而是偶然中的必然。“在2013年,新東方原高級副總裁沙云龍在長江商學院畢業論文中,便構思了類似跟誰學的項目。可以說,跟誰學這個想法,此前在新東方內部已經討論了很多年。”陳向東表示。
打造第三方教育電商平臺
在談到跟誰學項目時,陳向東坦承,包括媒體在內的各界對它其實有諸多曲解,他更愿意把它形容成一個基于O2O形式下的找好老師學習服務電商平臺。而跟誰學的平臺運營,則主要由兩種模式構成,一種是C2C,分別對應著老師、家長(學生);另一種是B2B2C,分別對應著平臺、教育機構、家長(學生)。
“跟誰學的出現,本質上是想解決當前教育培訓行業中的三個痛點。對于家長或學生而言,在面對五花八門的宣傳時,并沒有一個客觀、公正、透明的第三方平臺,以便讓他們能夠準確地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機構或老師;對于老師而言,他們本應該是教育價值的最大創造者,可他們卻只能拿到平均不到30%的報酬,這是不公平的,如果效率得到合理配置,老師們可以拿得更多;對于教育機構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它們每年有20%以上的費用是花在了營銷上,我認為這些錢花得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陳向東表示,跟誰學試圖去解決這些痛點,因此他要把它打造成一個可供家長(學生)、老師和機構相互交易的第三方教育電商平臺。
不同于淘寶、京東等第三方平臺,如果把教育比做一件商品的話,它則是很難標準化的,為此跟誰學也做了一些標準化的嘗試。陳向東以選老師為例,會有多個評判維度,“比方說,老師的真實信息、資格認證、獲獎證明,以及交易行為后學生對他的評價,都是評判維度。另外,還有跟誰學平臺上的一些周邊產品,比如通過問答,來對老師的信用資質進行鑒定和評級”。
當務之急是尋找A+人才
經過3個多月的前期研發后,跟誰學平臺于去年9月底正式測試上線。快半年過去了,據陳向東介紹,跟誰學平臺上如今已經積累了5萬個教師入駐申請,以及數千個機構入駐申請。“當然,這并不代表實際入駐數,從申請到入駐還會有一個嚴格的審核流程。”陳向東表示。
在互聯網教育行業,作為一家平臺商,難免要靠大量燒錢來維持,不過,在談到跟誰學的運營數據時,陳向東卻表示并沒有大量燒錢。“我們的首批資金來源于幾個創始人出資,共有數千萬元,但到目前為止只花了1000多萬元,因為并沒有做大量的推廣。另外,我們的融資已經完成,可以說我們并不缺錢。”
盡管頂著過去的成功光環再次創業,陳向東依然顯得異常謙卑。“我不敢保證我們未來一定能成功,但我會保證自己全力以赴。我也常對團隊成員講,如果大家都全力以赴,成功的概率又會更大一些。”陳向東表示,當前跟誰學正如饑似渴地尋找各種A+人才,“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偉大,除了創新能力以外,還需要看它的A+人才能否持續不斷”。
何為A+人才?陳向東進一步解釋稱,“A+人才,就是善良的,有自驅動力的,能夠自我燃燒的,打贏過若干戰爭的,同時自信樂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