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電商沖擊兇猛,但依然有越來越多的地產商或投資者將資金投入打造實體項目的商業地產。4月16日,一向主打住宅的世茂集團宣布將力拓社區商業定位的Mini Mall,并計劃到2018年擴張至30~40個項目。無獨有偶,以連鎖書店起家的誠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誠品”),當日同時宣布在蘇州打造首個文化綜合體項目,包括住宅、酒店式公寓和“誠品生活”旗艦店。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目前各地方開發住宅項目體量非常大,樓市也一度低迷,盡管近期因為3·30新政刺激了樓市,但有專家預測,數年后會有大量住宅滯銷,因此擁有資金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其他業者都更愿意轉向商業地產。
大家都愛商業地產
世茂集團一直以開發住宅為主,其麾下分為世茂房地產和世茂股份兩大上市公司核心板塊,如今其正打算做更多元化的發展。
“大家都在說電商沖擊了實體店,但是我們覺得實體商業還是需要的,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商業尤其具有開發潛力。所以我們創立‘52+’這個社區商業品牌,目前已有數百家品牌合作商看好我們的項目且有意向合作。”世茂集團副主席許世壇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世茂系開發的“52+”品牌社區商業主打的是Mini Mall,顧名思義就是小型購物中心,與一般動輒1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購物中心相比,Mini Mall的面積僅1萬~2萬平方米,個別項目可能3萬~4萬平方米,在業態布局上會與一般的商場差異化發展,將更強調社區服務和個性化品牌,尤其要大比例招商體驗式業態,因此Mini Mall內的餐飲占比可高達40%~80%,而一般商場該比例為20%~30%。
根據世茂集團未來的計劃,其打算到2018年擴張至30~40個Mini Mall,首先會在一二線城市選址,然后擴張至三四線城市。
就在同一時間,著名的連鎖書店業者誠品宣布將斥巨資在蘇州金雞湖畔打造一個文化綜合體項目,包括高端住宅誠品居所、酒店式公寓和其大陸的首間旗艦店“誠品生活”,其目標是打造一個結合文化、商務、觀光、休閑、自然、住宅于一體之城市文化綜合體,預計2015年正式投入運營。盡管誠品并不愿意將上述項目定義為商業地產,但業內人士認為該城市文化綜合體的性質是商業地產項目。
記者采訪了解到,就在近期,新城控股也表示會力拓一二線城市的商業地產,新城控股目前在全國已布局10余座城市綜合體項目,主要分布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
投資者的算盤
既然商業地產投入不菲且需專業化營運管理,加之電商沖擊巨大,緣何那么多業者愿意大筆投入?
首先,業者認為實體店有存在的必要。“電商肯定是一個趨勢。但我認為每個人的生活是必須走入群眾的,他要跟人接觸。他不應該只是通過互聯網的訊息傳遞來跟人接觸,有些商品是需要觸摸的,關鍵在于這個平臺如何表現內容。誠品26年來就是在打造一個實體體驗的場所。我認為這是對人的尊重。即便是現在流行的宅男宅女,我不相信他是不出門的,一旦出門他就要融入社會。所以,我們迎接電商的到來,但是我們不認為實體店會因為電商的出現而勢微。關鍵在于如何走出自己的路。”誠品總經理李介修告訴記者。
其次則是各商家根據自身利益做出的判斷。李介修坦言,其在2009年確定要在大陸發展,而其在臺灣的運營模式一直是租賃,到最后就要面對合同期滿,房東要漲價的尷尬問題,這促使其決定此次在大陸的上述旗艦項目由自己投資。
對于轉向商業地產Mini Mall的世茂集團而言則利益更為明顯。
“我們之前已經試水了Mini酒店,由于投入少且入住率高,因此投資回報非常快。而我們的Mini Mall也因為面積小、投資小,比如一個項目可能最少只要1000萬元~2000萬元,大部分項目單體投資都在1億元以內,最大的項目也僅2億元~3億元,比起動輒數十億元的大型Mall要低價很多,這就意味著別人可能要15年~18年才能回本,而我們的Mini Mall只要12年就能回本。”許世壇告訴記者。
此外,對于住宅市場的未來預期不樂觀也是促成開發商轉向商業地產的主因之一。
“其實就是因為住宅的未來市場不被看好,所以那么多開發商轉向商業地產。盡管賣樓很短平快,但由于現在過度開發樓市,預計未來數年后供大于需,很多樓盤根本賣不動,為了防止未來尷尬,所以很多手中有資金的開發商都開始轉向商業地產,一來資金有項目可以釋放,二來商業地產可以拉動很多業態并在樓市疲軟時成為投資者的另一條生財之道。”一位長期研究地產的業內人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