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機、筆記本、智能手機、智能手表……芯片正離人越來越近,遲早有一天,它將被植入人類身體,將我們變成半個機器人。”通信觀察家項立剛說道,智能手表已經讓芯片貼近身體,但若僅僅把它看成一個微型計算機,那顯然是缺乏想象力。
下一個顛覆性產品
IT產品的下一場革命在手腕上,不是智能手機,而是智能手表。2月11日,紐約時報消息稱,蘋果正著力研發一款基于iOS系統的神秘智能手表:iWatch。它組建了一個100名工程師團隊,其中包括產品設計師、營銷人員、硬件和軟件工程師等。
一周之后,據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報道,一家韓國論壇上也流出幾張三星智能手表模擬圖,該表搭載了三星自有的操作系統AltiusOS,并配備了235MB內存。
可能用不了一年,市場上將出現一款類似這樣的產品:長得像手表,集成著PC、手機的大部分功能,Siri語音、體感操控為主,打兩下響指它自動開機,再打兩下它便關了。
假如你有兩塊口袋裝不下的“屏幕”——巨屏手機、平板,每天需要一個雙肩包背著它們走來走去,短信、電話、郵件鈴聲一響就得打開包看看,這種重復性動作讓人疲憊。越是科技愛好者,越能感覺到智能手表的方便。它是一個數碼產品(手機、平板)的“公告欄”,郵件、短信來了,信息會首先反饋在表上。通過它,用戶就能完成簡單的郵件、短信收發,用藍牙耳機接聽電話。
具備計算能力 按鍵操控為主
目前,智能手表的雛形比較多,時興功能是以一種手機外設產品存在。如加拿大廠商Alerta去年推出的Pebble,該表參與了今年1月份的美國CES消費電子展。
該表能接收短信、郵件和其他通知提醒,通過藍牙將Pebble與智能手機連接。目前,瑞典設計師Anders Kjellberg、日本電器廠商索尼、夏普也有著類似產品。
這些產品以按鍵操控為主。表盤右側一般有三個按鍵:向上、選擇、向下,而左側配備的是后退鍵。通過按鍵操作,用戶可以使用其時間、音樂、地圖、視頻通話,支持藍牙、Wi-Fi數據傳輸。
它們的外形與普通手表差不多:由一塊屏幕與一條表鏈構成。屏幕尺寸可能在1.5英寸以內,重量小于50g,擁有一定計算存儲能力,具備短信、電話等通訊功能,支持iOS、Android等第三方應用,能與手機、平板、PC等數據同步傳輸。
“但蘋果產品的顛覆性肯定不止這些。”李易認為,蘋果遲遲不出智能手表的原因,是它正在創造一個顛覆性產品,現在一窩蜂進入智能手表領域的企業,未來都會死得很慘。
體感語音操控 監測人體健康
6年前重新發明手機的蘋果近幾年創新乏力,有理由相信,它是抽去了大部分創新能量,去嘗試重新定義手表。真正的智能手表標準誰來確立?蘋果合作研發的專利技術,給外界留下了線索。
據紐約時報稱,蘋果此次組建了100名工程師團隊,集中研發更低成本的傳感器、語音識別軟件。這意味著,iWatch可能采用體感、Siri語音操控,可以感知人體心率、呼吸頻率等,具備人體健康管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