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引致業界對電子書在國內市場的“錢景”至今仍眾說紛紜,但是,這似乎并沒有妨礙電子書巨頭亞馬遜對中國市場的“向往”。繼去年12月,亞馬遜中國網站低調推出“Kindle中文書店”,同時發布Android和IOS平臺的中文Kindle應用程序后,近日又有網友向南方日報記者爆料,指出在國外購買的Kindle的說明書已經具備了簡體中文的版本。從種種跡象看來,Kindle進入中國正在“按部就班”進行。
Kindle入華“波折重重”
自2007年在國際市場上推出后,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Kindle受到了全球眾多消費者的好評,但在中國市場,Kindle卻遲遲沒有正式登陸。直到去年11月,亞馬遜公司五款產品獲得國內無線電設備許可。而到了12月,Kindle中文書店和中文應用程序的登場,更被視作其正式進入中國的前奏。
不料,兵馬未動,糧草卻出了麻煩。在“Kindle中文書店”推出不久,就因牌照問題遭新聞出版總署調查。根據新聞出版總署的相關規定,國內從事電子書業務必須獲得電子書出版、復制、發行及進口資質這四項資質中的一項。而亞馬遜并未獲得在中國開設電子書店的“互聯網出版許可”,其“Kindle中文書店”是采用與擁有該證的第三方公司中文在線合作運營的模式,新聞出版總署認為可能存在違規,并開展了調查,但調查結果仍未公布。
其實,政策障礙一直都是影響Kindle入華的一大阻力。根據商務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規定,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業務屬于禁止外商進入的領域,因此亞馬遜中國很難單獨申請到電子書店的運營牌照,此外,亞馬遜中國還要跨過另一道壁壘——電子書制作發行的許可,否則其Kindle閱讀器仍然難以入華。
電子書市場“錢”景如何
自2008年起,電子閱讀器開始出現在中國市場,電子書也隨之興起,許多傳統的出版社都加入到電子書行業中,不少出版社更推出了自己的電子閱讀品牌。但是在中國,出版行業與互聯網進行整合的案例并不成功。
“音像出版行業最早進入了互聯網,但是這么多年的發展,其結果大家有目共睹,版權方并沒有獲得太大的收益。”資深互聯網人士李政達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子書同樣要面對中國網民缺乏付費習慣的這個現實。“不過隨著包括電商企業等的加入,中國電子書市場似乎比音像市場更‘靠譜’一點。”
據資料顯示,除了亞馬遜的“Kindle中文書店”,包括京東商城、當當網等的電商都紛紛加入到電子書的銷售行列,而且推廣力度不容小視。易觀國際的分析師孫培麟將當下的中國電子書市場定位為“瓶頸期”:越多越強的參與者前來攪動市場、教育用戶,這個市場的發育就會越好。
(責任編輯: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