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說手腕上的“智能”,其實很多年前的手表就已經是智能的了,不就是電子表嗎?好吧,新一輪的智能表熱潮很快就要到來了。
這一次對智能手表的討論熱源自蘋果。有消息稱這家明星公司已經有一個100人的團隊開發iWacth,并且大家憧憬著這樣的iWatch 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iWatch 完全通過Siri語音控制,擁有身份認證功能,在你即將登機時,不需要掏出手機或者護照,用iWatch 就可以實現掃描;在商店購物時,通過手表上的NFC支付功能,動動手腕就可以結賬等等。事實上,在最近關于智能手表話題的討論中,除了蘋果以外,包括索尼、三星、LG等眾多的科技公司牽涉其中,這給外界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智能手表聽起來很靠譜。
智能手表如何智能?
或者我們可以從外界對iWacth 的憧憬中嗅出一點對未來智能手表的味道。
首先,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比放在口袋的智能手機離用戶更近,但顯然,手表的屏幕不可能像手機那么大,這意味著智能手表與用戶的溝通方式跟智能手機完全不一樣在智能手機上你可以觸控操作,但在智能手表上恐怕還是語音說了算。所以,無論iWatch還是別的什么智能手表,都應該是語音控制的這就理所當然了,蘋果有Siri,谷歌的An-droid也有對應的技術。還記得蘋果的iPodnano嗎?通過加裝一條腕帶,其實它也能變得像手表那樣。不過,iPodnano不能連接互聯網,也不能安裝apps,顯然這與今天的智能手機還有很大的差距。順理成章地,對于智能手表,或者iWacth,我們也應該能夠想像那是一款可以通過WiFi甚至3G、4G網絡連接互聯網的手表,或者還有16GB的內存,可以安裝各種各樣的apps當然,iWatch 上的apps跟iPhone上的apps肯定不一樣,至少需要重新優化一下界面,或者提升一下語音控制的能力。正如前面所說,智能手表比智能手機更貼近用戶,那就意味著智能手表,或者在人們的手腕上的這一塊智能終端,極有可能出現一種全新的使用潮流,不是智能手機上的游戲或者社交應用,而是別的,例如健康方面的應用。事實上,智能手表的核心在于傳感器,就像智能手機里面的重力感應器一樣,通過特殊的傳感器,手腕上的智能設備能獲取人體的數據,這些數據通過互聯網收集起來,自然就變成一個龐大的模型。心率狀況,又或者睡眠狀況,智能手表可能都了如指掌。
這些智能手表早已經出現
1 三星于1999年推出了SPH-WP10手表,它是智能手機和手表的“二合一”產品,重50克(含電池),通話時間90分鐘,待機時間60小時,價格也高達到700美元(約合人民幣4350元)。
2 2009年的S9110,是三星在手機、手表混合設備的第二次嘗試,這款設備的通話時間超過4個小時,價格仍然在600美元(約合人民幣373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