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手機”、“復制小米模式”正成為國內手機廠商追趕到新模式。就在這周三,金立手機投資的團隊IUNI科技對鈦媒體及其他媒體披露了即將運營的新手機品牌“IUNI”。
在發布新品牌之前,金立手機總裁盧偉冰就向外通氣,在新手機品牌的具體運作上,IUNI科技將會完全復制小米手機的模式,不但會推出類似小米MIUI的獨立ROM,還會完全走在線銷售的模式,并且會組建一個強大的在線社區,希望能夠以純粹互聯網的模式思維運行。
金立為何要在這個時候發布新品牌呢?能趕上小米這股互聯網手機的浪潮嗎?
作為傳統手機廠商,金立跟阿爾卡特、波導一樣,在功能機時代主要靠開放渠道銷售手機,其依賴“語音王”、劉德華和鋪天蓋地的電視營銷引領過一代風潮。然而,在往智能手機轉型過程中,金立卻被深耕于運營商渠道的“中華酷聯”甩在了身后,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011年可以說是金立走下坡路的轉折點。憑借當年2100萬的出貨量,讓金立成為國內開放市場最大的贏家。然后,就在金立為取得的成績慶幸時,一支新生力量卻在國內的手機市場異軍突起,這就是雷軍和他的小米。
這讓金立總裁盧偉冰既震撼又不解,雷軍這個外行人為何能夠把手機做得這么成功?面對小米的成功,盧偉冰開始反思小米頑強生命力背后更深層次的東西,思考金立下一步到底應該如何去走,那就是學習小米的互聯網模式。
顯然,金立在向智能手機過渡慢了半拍,直到2012年后半年才開始全面進軍智能機市場。在2011至2012年前半年可以說是金立在智能機市場的摸索階段,事實上金立的摸索路徑并不令人滿意。
由于金立沒能向中華酷聯一樣即時打開運營商渠道,2011年時金立從運營商渠道銷售的手機只有100萬臺,當時運營商對智能終端的補貼還非常強勢,但金立沒能像中華酷聯那樣靠強渠道優勢和價格優勢把握住時機,到2012年下半年之后運營商的補貼都在逐年減少。
加上特色不夠突出,落后的營銷模式和對渠道的選擇再度對金立智能機發展產生制約。既沒有像小米、魅族那樣為自己的品牌建立一群忠實粉絲,也沒有像步步高、OPPO那樣跟電視臺明星欄目合作,強化自身品牌影響力。
眼下的金立,不再學習三星的營銷策略,轉而學習小米的互聯網模式,建造自己的粉絲。在上周日的《創業家》5周年慶典上,從盧偉冰的發言中可看出,這是金立的二次創業,也是最后翻身的機會。
回望從1999年中國手機業興起,到2011年小米模式大放異彩,中國手機行業經歷了四個高峰期。每個高峰期都誕生和崛起了一些具有典型模式的國產手機品牌,如2002年的波導、夏新、TCL等。然而,沒有任何一個企業能夠跨越兩個行業高峰,很少有企業能跨過三個行業高峰。
“前三個周期沒有產業技術的顯著改變,沒有出現iPhone這種顛覆性的生態系統,所以諾基亞在全球領先接近十個年頭,廠家商業模式雷同,然后改變太慢最終形成今天的敗局。”
言外之意,金立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轉身,盧偉冰認為金立面臨著諸多困境。由于企業所處的環境不同了,影響成敗的變量由過去的單個變成了多個。
“這些變量是:第一,隨著智能手機的市場占有率超過15%,中國智能手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第二,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模式興起,對傳統領域進行徹底的改造;第三,運營商強勢介入手機領域;第四,消費人群快速向年輕人群轉移,使消費者自我選擇權變得空前強大。”
盧偉冰希望用百分之百互聯網的方式來運作這家新公司。新品牌隸屬于一家完全獨立于金立之外的公司,金立僅僅是扮演投資人的角色,新公司以騰訊曾經的手機Rom Tita的核心團隊為班底,而且為了確保新公司的互聯網基因足夠純正,盧偉冰嚴禁新公司從金立挖人,甚至連設計的人員都是從外面招募的,而不愿使用金立自身經驗豐富的團隊,這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為互聯網而生的品牌不會受到傳統廠商思維的影響。
小米過去3年的成功,已經證明了互聯網模式的可行性,吸引了不少小米學徒跟風追趕,但是時至今日卻沒有一個真正像樣的模仿者出現。作為屢次在智能手機的轉型中慢半拍的金立,能成長為像樣的小米學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