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外媒體報道,Facebook已經解散Android啟動器Facebook Home的開發團隊,此舉意味著曾經被Facebook和業內寄予厚望的Facebook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夢想被終結。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谷歌的Project Ara定制化手機項目。那么Facebook Home的失利給ProjectAra怎樣的啟示?二者有何相似和類比性?
在此,我們不妨簡單介紹下Facebook Home這一已然被業內淡忘的項目。簡而言之, Facebook Home可以將普通的Android手機變身為Facebook手機,因為它將該社交網絡置于了Android手機系統的核心位置(Android手機開機和鎖屏的界面就是Facebook各種應用)。
眾所周知,谷歌通過Android系統內置了許多自家的應用,但其并未占據智能手機的整個屏幕(或者是首頁),換言之,用戶在首頁的設置上仍有很大的自主權。通常在手機的鎖屏畫面與主頁上都會呈現各種更新信息,提示用戶注意是否有未接來電、新的郵件、未讀的信息與App更新等信息,但當用戶使用Facebook Home后,上述這些理所當然會出現的信息通通消失了。這里,FacebookHome顯然有入侵用戶智能手機首頁的嫌疑。就在Facebook Home發布后,知名科技博客Mashable相關調查顯示,在Facebook Home是否是Facebook主頁入侵的選擇中,77%的投票用戶選擇了“是”,其中又有84%的投票用戶很在意這種“入侵”,可見Facebook Home給用戶有強買強賣的感覺,而這是用戶最為反感的。
據此來看ProjectAra,雖然部分用戶可以找到適合于自己的需求的配件模塊,但由于谷歌確定了事關ProjectAra智能手機外觀設計的骨架,讓智能手機作為消費電子產品,用戶在外觀的選余地大大降低,造成ProjectAra模塊化手機外觀的同質化。要知道智能手機的外觀在用戶的選擇決定中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硬件日益同質化的今天和未來,外觀設計可能才是決定用戶購機的主要動力之一。所以,從表面看,ProjectAra給了用戶差異化的選擇,實際上在決定用戶購機主要因素的外觀上盡管稱不上FacebookHome那樣的強買強賣,但大大限制了用戶的選擇是不爭的事實。需要說明的是,由于ProjectAra的骨架規定了其中各配件模塊的尺寸及大小,這種限制性也體現在了合作伙伴身上。
其次,從發布的目看,Facebook推出Facebook Home意在增加使用Facebook的用戶數,即便是重度用戶會選擇Facebook Home,但之前的Facebook應用自然也就會被停止,最終的結果無非是之前Facebook的用戶充其量只是從形式上切換到了Facebook的另外一種應用,只是名稱的不同而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背著抱著一邊沉。由此看,FacebookHome所謂的可以增加用戶數無非類似于將錢從左口袋移動了右口袋,但錢的總金額是不變的。即從增加使用自身應用用戶的角度,Facebook Home完全是畫蛇添足。
具體到Project Ara,谷歌無非是讓更多用戶加入到自己Android生態系統中。但由于其定制化的特性,對于用戶無疑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也是為何業內認為ProjectAra的目標用戶可能更多是重度智能手機用戶的原因。與上述Facebook的重度用戶產生的市場效果類似,重度用戶會選擇Project Ara,相應他們也會放棄其他的Android手機,故從增加Android生態系統用戶的角度,Project Ara的意義并不大。
第三從合作伙伴的角度,初期Facebook Home只有HTC一家手機廠商予以支持,并推出了HTC First手機。其實并非Facebook不想讓其他廠商支持。據稱,Facebook曾與包括三星在內的多家主流手機廠商進行接觸,希望它們支持FacebookHome,但這些廠商只是用了“不愿與Facebook達成相關合作”這一籠統表述。至于不愿意同Facebook合作的原因,除了前述的HTCFirst銷量糟糕外,主要還是因為大多數廠商都在考慮開發自家的主題應用,也就是說,合作伙伴自身的利益(能從合作中得到或者失去什么)至關重要。
同樣,ProjectAra也面臨合作伙伴(部件廠商)支持的問題,而這無疑又涉及到成本的因素,但成本和所需不同模塊的出貨量又息息相關。但不幸的是,與成本相關所需定制化模塊(部件)的出貨量是廠商,包括谷歌自己難以預估的。關鍵是部件廠商很難在這種模式中確定自己的盈虧平衡點。這就決定了部件廠商的參與和支持度不會很高,至少與目前具有品牌的智能手機整機廠商相比。畢竟這些廠商智能手機所需各模塊的量是確定的,至于說最終整機賣得好壞或者賺賠和部件廠商沒有任何關系。即與整機廠商合作,部件廠商的利益有所保證,且較與谷歌Project Ara合作的風險要小得多。
綜合上面的對比分析,我們認為,Facebook Home與ProjectAra都意在通過定制化(前者通過軟件,后者利用硬件)來擴大自己的用戶群,但從市場、用戶、合作伙伴等角度看,這種所謂定制化反而適得其反,限制和損害了用戶及合作伙伴的選擇和利益,加之Facebook和谷歌在各自的領域(社交應用和智能手機生態系統)中已占有絕對優勢,使得它們這種定制化的最終戰略目的也大打折扣。就是在上述的情況下,Facebook Home幾經周折身先去,那么目前尚在努力的Project Ara能走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