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計劃最快在今年9月進軍非洲市場,并將在非洲推出兩款產品,分別是紅米2和小米4。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華為、oppo、金立等國產手機入駐非洲市場。國產手機廠商開始大步走出國門征戰海外市場。但在這當中,國產手機廠商的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其中構筑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國產手機進軍海外市場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國內打開局面后,小米便在積極擴展海外市場。據了解,小米最快將于9月份正式進軍非洲。事實上,隨著智能手機的爆發,從2013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手機廠商進入了非洲市場。
在出口非洲的國產手機中,華為手機銷量最高。據IDC調查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華為智能手機在非洲地區的市場占有率為2%,而到了2014年第二季度,該數據已躍升至10%。華為在2105年出口到南非的智能手機數量預計將增長一倍,達到200萬部。另一家國產手機廠商中興也不甘示弱,數據顯示,2014年中興手機總出貨量超過1億部,海外市場占比超過了70%。在非洲,中興智能設備銷量年同比增長400%。與2013年全年的數據相比,中興智能手機在非洲的出貨量僅2014年前九個月就增長了15倍。
除了華為和中興,還有OPPO、金立、傳音等國產手機廠商都已在非洲市場布局。如2015年4月份,OPPO在摩洛哥發布了旗下搭載電動旋轉攝像頭設計的拍照手機OPPO N3和主打極致超薄的OPPO R5;金立的E6和M3系列也成為了非洲的主打機型;進入非洲市場較早的傳音已經成長為非洲市場三大手機品牌之一,“TECNO在深圳和非洲都有設廠,現在非洲工廠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傳音控股市場總監劉俊杰表示,傳音幾年前就瞄準了非洲快速成長的市場,在西非和東非分別以尼日利亞和肯尼亞作為集散地,覆蓋了非洲大部分國家。
“非洲智能手機去年整體增長108%,華為、傳音、阿爾卡特已經躋身非洲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名。”IDC中國負責手機市場研究的高級分析師閆占孟認為,非洲市場已成為全球手機用戶增長最為迅猛的地區之一。
對于國產手機廠商來說,非洲吸引他們的莫過于巨大的市場空間。根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 Association) 發布的報告顯示,從獨立用戶和移動連接數量來看,在過去五年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是增長最快的地區。到 2014年 6月,該地區有3.29億獨立手機用戶,滲透率達到了38%。而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數據則顯示,非洲市場2105年第一季度的手機總銷量增長了66%,至3600萬部。其中功能手機的銷量在第一季度同比下滑20%,而智能手機購買總量則實現了47%的增長。IDC稱,今年中東和非洲地區的智能手機總銷量預計將達到1.55億部。
除此之外,中國手機市場熱情減退是國產手機集體出海的重要因素之一。據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共售出智能手機3.29億臺,同比增長13.5%,排名前五位的手機品牌—三星、蘋果、華為、聯想和小米共占市場份額的56%。全球30%的智能手機銷售在中國市場,但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售首次出現下滑,同比下降4%。分析稱,目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飽和,銷售量的增長主要取決于更新換代而不是新用戶的增加。
當然,中國國產手機的集體崛起也是其淘金海外市場的前提。國產手機集體崛起,尤其是2015年以來,在國內的手機市場,國產手機占據大半個市場份額,而國產手機在技術研發、工藝設計方面也逐漸有比肩洋品牌的實力,無論是實力還是信心上,國產手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國產手機也屢次在國際重大展會和事件中,向外界展現自己的實力,如2015年的CES展上和MWC展會上,國產廠商占據了大半。
國產手機最大的優勢是在于其“性價比”整體高于大部分國際品牌。歐洲之外,亞洲、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正處于智能手機推廣期,相關的配套網絡以及運營商服務還沒有歐美國家發達相對低端的配置就能滿足這些市場的需求,因此,價格就顯得非常敏感。
除了“性價比”,大部分的國產手機似乎很難再拿出能夠與蘋果、三星等巨頭相抗衡的利器,特別是談到設計和專利之時,國產手機更是囊中羞澀。不僅如此,工信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產品牌智能手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趨于飽和狀態。也就是說,國產手機的“人口紅利”已逐漸消失。在這種情況下,國產手機的出海之路該如何走?
固然,憑借高性價比,國產手機能夠在非洲市場上快速取得成績,但非一勞永自。我們知道,國產手機近年來能夠取得了長足進步,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價格戰的應用,但一些關鍵技術包括手機操作系統和高標準專利仍然掌握在少數幾家國外公司手中。因此,國產手機想要從逆襲實現完勝,還需打造出以用戶體驗最優化為目標的應用生態圈。TCL通訊高級副總裁Alain Lejeune 表示,“一部分手機廠商會越來越困難,就像電腦行業現在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品牌。手機行業技術演化發展很快,從2G到3G需要15年,3G到4G不到10年,相信4G到5G肯定很快。這樣一個技術的快速迭代,很快會淘汰掉一批廠商。”
總之,價格戰是國產手機市場“利器”,但在海外市場很多情況下容易兩敗俱傷。尤其是在一些新興市場還處于“教育階段”,長期的價格戰將導致國產手機低端形象難以更變。因此,國產手機在海外選擇價格戰需謹慎。
在國內打開局面后,小米便在積極擴展海外市場。據了解,小米最快將于9月份正式進軍非洲。事實上,隨著智能手機的爆發,從2013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手機廠商進入了非洲市場。
在出口非洲的國產手機中,華為手機銷量最高。據IDC調查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華為智能手機在非洲地區的市場占有率為2%,而到了2014年第二季度,該數據已躍升至10%。華為在2105年出口到南非的智能手機數量預計將增長一倍,達到200萬部。另一家國產手機廠商中興也不甘示弱,數據顯示,2014年中興手機總出貨量超過1億部,海外市場占比超過了70%。在非洲,中興智能設備銷量年同比增長400%。與2013年全年的數據相比,中興智能手機在非洲的出貨量僅2014年前九個月就增長了15倍。
除了華為和中興,還有OPPO、金立、傳音等國產手機廠商都已在非洲市場布局。如2015年4月份,OPPO在摩洛哥發布了旗下搭載電動旋轉攝像頭設計的拍照手機OPPO N3和主打極致超薄的OPPO R5;金立的E6和M3系列也成為了非洲的主打機型;進入非洲市場較早的傳音已經成長為非洲市場三大手機品牌之一,“TECNO在深圳和非洲都有設廠,現在非洲工廠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傳音控股市場總監劉俊杰表示,傳音幾年前就瞄準了非洲快速成長的市場,在西非和東非分別以尼日利亞和肯尼亞作為集散地,覆蓋了非洲大部分國家。
“非洲智能手機去年整體增長108%,華為、傳音、阿爾卡特已經躋身非洲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名。”IDC中國負責手機市場研究的高級分析師閆占孟認為,非洲市場已成為全球手機用戶增長最為迅猛的地區之一。
對于國產手機廠商來說,非洲吸引他們的莫過于巨大的市場空間。根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 Association) 發布的報告顯示,從獨立用戶和移動連接數量來看,在過去五年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是增長最快的地區。到 2014年 6月,該地區有3.29億獨立手機用戶,滲透率達到了38%。而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數據則顯示,非洲市場2105年第一季度的手機總銷量增長了66%,至3600萬部。其中功能手機的銷量在第一季度同比下滑20%,而智能手機購買總量則實現了47%的增長。IDC稱,今年中東和非洲地區的智能手機總銷量預計將達到1.55億部。
除此之外,中國手機市場熱情減退是國產手機集體出海的重要因素之一。據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共售出智能手機3.29億臺,同比增長13.5%,排名前五位的手機品牌—三星、蘋果、華為、聯想和小米共占市場份額的56%。全球30%的智能手機銷售在中國市場,但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售首次出現下滑,同比下降4%。分析稱,目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飽和,銷售量的增長主要取決于更新換代而不是新用戶的增加。
當然,中國國產手機的集體崛起也是其淘金海外市場的前提。國產手機集體崛起,尤其是2015年以來,在國內的手機市場,國產手機占據大半個市場份額,而國產手機在技術研發、工藝設計方面也逐漸有比肩洋品牌的實力,無論是實力還是信心上,國產手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國產手機也屢次在國際重大展會和事件中,向外界展現自己的實力,如2015年的CES展上和MWC展會上,國產廠商占據了大半。
國產手機最大的優勢是在于其“性價比”整體高于大部分國際品牌。歐洲之外,亞洲、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正處于智能手機推廣期,相關的配套網絡以及運營商服務還沒有歐美國家發達相對低端的配置就能滿足這些市場的需求,因此,價格就顯得非常敏感。
除了“性價比”,大部分的國產手機似乎很難再拿出能夠與蘋果、三星等巨頭相抗衡的利器,特別是談到設計和專利之時,國產手機更是囊中羞澀。不僅如此,工信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產品牌智能手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趨于飽和狀態。也就是說,國產手機的“人口紅利”已逐漸消失。在這種情況下,國產手機的出海之路該如何走?
固然,憑借高性價比,國產手機能夠在非洲市場上快速取得成績,但非一勞永自。我們知道,國產手機近年來能夠取得了長足進步,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價格戰的應用,但一些關鍵技術包括手機操作系統和高標準專利仍然掌握在少數幾家國外公司手中。因此,國產手機想要從逆襲實現完勝,還需打造出以用戶體驗最優化為目標的應用生態圈。TCL通訊高級副總裁Alain Lejeune 表示,“一部分手機廠商會越來越困難,就像電腦行業現在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品牌。手機行業技術演化發展很快,從2G到3G需要15年,3G到4G不到10年,相信4G到5G肯定很快。這樣一個技術的快速迭代,很快會淘汰掉一批廠商。”
總之,價格戰是國產手機市場“利器”,但在海外市場很多情況下容易兩敗俱傷。尤其是在一些新興市場還處于“教育階段”,長期的價格戰將導致國產手機低端形象難以更變。因此,國產手機在海外選擇價格戰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