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2日的蘋果春季新品發布會上,蘋果并沒有發布在會前被人們所廣泛猜測的 Watch2,而只是發布了新款的編制尼龍表帶、新版本的Watch OS系統,并下調了 Watch的售價。
蘋果在iPhone、iPad等產品線上,都保持著一年一更新的產品發布周期,但 Watch并沒有遵循這一規律。
筆者采訪多位業內專家和國內智能手表行業的從業者發現,智能手表這類產品在目前的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下較為尷尬,即使是蘋果也沒能真正重新定義智能手表,目前各家仍然都處于探索階段。
不被看好
此次 Watch發布新款的編制尼龍表帶,業內人士認為,蘋果正在試圖用“表帶”給 Watch賦予時尚屬性。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早在去年 Watch剛剛發布時,國內知名評測機構Zealer創始人王自如就在一期節目中談到,2000元檔位的 Watch和18萬元檔位的 Watch從硬件配置來看,是完全一樣的,唯一能夠支持其溢價能力的,可能只有背后的時尚屬性。
事實上,早在2015年,蘋果就“挖”來了巴寶莉數字及互動設計副總裁切斯特·奇普菲爾德。據了解,切斯特·奇普菲在時尚行業的數字項目經驗豐富,在 Watch智能手表的發售推廣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過,《時尚先生Esquire》雜志一位人士表示,“我完全不會為了表帶去買一個表,而且 Watch本來就是電子產品,淘汰率太高。如果為了表帶去買表,有種本末倒置的感覺。”在這位時尚界人士看來, Watch僅僅只是一塊智能表而已,并沒有過多的時尚屬性。
IT行業分析人士孫永杰更是談到,如果蘋果希望將時尚屬性或身份標識作為 Watch的突破點,那么可能是“走進了死胡同”。孫永杰分析稱,科技公司在時尚、奢侈品領域底蘊不足,無法匹敵傳統手表廠商,這等于是直接拿自己的軟肋去對抗市場,“對于年輕人而言,Swatch更便宜款式也更多,對于高端商務人士而言,勞力士更能代表身份屬性。”
易觀智庫分析師佘雙琳表示,智能可穿戴領域很多廠商其實都在朝時尚領域發力,這不失為一種探索方向。但孫永杰認為,如今的發展趨勢恰恰相反,智能手表上的計步、提醒、地圖、導航等功能,智能手機完全可以做到,“智能手機的存在反而成為了智能手表的最大障礙。”
事實上,國內很多廠商也已經布局智能手表,其中大部分廠商的初衷都是把智能手表在未來智能家居中的 “控制器”進行布局的。土曼科技市場總監張諾的觀點就很有代表性,隨著未來屏幕技術的演進,智能手表很可能會取代智能手機成為下一個計算中心。
映趣科技是一家位于深圳的智能手表廠商,該公司CEO王彬對計算中心的觀點并不認同,但他認為,在未來萬物互聯的環境中,智能手表可以輔助手機,起到“控制器”的作用。
一家手機大廠旗下獨立智能硬件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也并不看好智能手表的發展前景,他認為,智能手表“1000~2000元的售價"高不成、低不就",無論傾向低價的年輕用戶,還是高端商務人士,都很難接受這類產品。”
未來何在?
隨著VR、AI等概念在2016年的興起,以智能手表為代表的智能硬件、智能可穿戴行業,在資本眼中也有了明日黃花之感。
以太投資經理林文欣從資本方角度分析稱,目前投資人對于智能可穿戴行業興趣并不大,主要原因是硬件的投資周期太長,只有少數智能可穿戴設備能成為爆款,目前大多數產品都是在用大數據講故事。
另外,智能手表市場體量偏小。張諾告訴筆者,其公司推出的電子墨水屏智能手表產品一年的銷量僅為3萬臺。王彬也向筆者訴苦,inWatch去年一共售出20萬臺,雖然毛利潤可以達到30%,但是由于研發成本較高,目前尚未盈利。在此背景下,王彬坦陳,在資本寒冬中,智能可穿戴概念很可能會遇到冷遇。
前述手機大廠旗下獨立智能硬件公司負責人告訴筆者,早在2014年,他們也曾推出智能手表,尤其是他所在的手機廠商品牌形象越做越低,溢價能力不斷下降,這種狀況也影響了智能手表的發展;由于市場風向的變化,他們此后選擇切入兒童智能手表市場,因為兒童智能手表市場需求量較大,競爭對手相對較少。
在孫永杰看來,有些智能手表細分市場,比如兒童智能手表的興起,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中國家庭對孩子的人身安全很重視,所以兒童智能手表受到熱捧”,但這并不代表著智能手表可以在醫療、運動等領域尋求更多市場空間。
上述負責人也談到,運動領域還可能會存在一定的空間,但醫療領域的相關應用、硬件等不成熟,從智能手表的角度切入這些領域難度頗大。
這位負責人最后對智能手表行業的發展表示悲觀,“蘋果在行業做到了領先,蘋果卻依舊沒有達到市場預期,其他廠商則處于探索階段,縱觀國內市場,幾乎沒有大廠愿意跟進,這個市場很難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