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利,“漁”是取得利的工具,你覺得哪個更重要些呢?
有兩個人,很饑餓,又無法獲得食物,這時候上帝決定幫助他們,給了一個人一只魚竿,另一個人一簍魚。得到魚的人,不久之后魚吃光了,在饑餓中慢慢死去;另一個人拿了魚竿,還沒走到海邊也累死了。
后來上帝又遇到兩個饑餓且無法獲得食物的人。這次上帝同樣分別給了他們魚竿和魚,與之前不同的是,這兩個人沒有分開,他們一起忍著饑餓向海邊走去,當實在扛不住了,就烤一條魚吃。這樣在魚吃完之前,他們終于到了海邊,釣到了魚。由于有了不斷的食物,他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合作精神是一種品質,在上述“魚漁合作”的過程中,所有的資源都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兩個主人公經受住了錘煉,增強了彼此的溝通能力,加深了信任感和依賴感,培養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這就是合作求雙贏。
作為支撐業務運行的重要手段,IT基礎設施在當前變得尤為重要,保證IT基礎設施持續、有序運轉以支持業務的需求也成為IT運維人員重要的任務。但僅僅是“運行”,也許并不是最有利的“雙贏”。如果我們把IT的效用比作“漁”,把業務的成果比作“魚”。那么如何將這樣雙贏的局面循環滾動呢?
首先對于“漁”來說,目前大部分的運維人員都知道排障和保證IT系統的安全運行是一件要緊事,這固然沒錯,魚竿出問題了,那釣魚這件事就想都不要想了。但是魚竿沒問題就一定能釣得到魚嗎?釣到的魚就一定多?釣到的種類就一定能賣得了好價錢嗎?回答當然是“NO”。這就如同運維人員對如何去處理IT與業務的關系一樣。我的IT自身沒有問題,但也只代表這根“魚竿”是好的,可能不能保證業務系統運行的效率,也就是說釣上魚,或者釣得到能賣大價錢的“魚”還得看你這根魚竿上掛的餌是不是符合這片水域的魚的喜好,你的捕撈時間是不是最合適等等符合你捕撈目的的操作。
對于“魚”來說,其實也是支撐“漁”可以更好發展的動力。業務部門的增效,必然可以對IT的發展帶來更大的促動,并且在這種促進下,IT才能實現與業務的同步發展,并充分釋放對業務發展的推動作用。
當然這個道理很多運維人員并不是不懂,但往往在二者關系里,起主動作用的是“漁”,而非“魚”一樣,你不可能奢望魚自己找到并咬上釣鉤或者鉆進漁網,對這些“魚”的研究和驅動,往往應該由掌握“漁”的人來主動完成。所以這也是很多運維人員沒有做到,或者意識到卻無法突破的問題所在。這種主動性,投射到我們的運維工作中來,我認為不僅僅在于你應該把IT系統本身維護好,還應該主動地去建立與業務部門之間溝通的渠道,去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需求,這種了解應該建立在對自己充分認知的基礎上,只有“知己”才有可能“知彼”。
IT運維人員應該首先將IT資源做到透明化的管理,對這些資源的服務水平做到綜合的評估。這樣才能幫助業務根據其需求進行對這些資源的服務水平做到綜合評估和承諾。接下來,就是要幫助業務部門根據其需求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做到按需分配。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順應業務部門不斷的變更與創新需要。
這樣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漁”與“魚”之間的雙贏合作。
注釋:作者孫永杰現為上海北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資深產品總監。
(責任編輯:鉬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