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th是美國知名私密社交網絡,其聯合創始人兼CEO戴夫?莫林(Dave Morin)曾經承諾過,Path不會植入任何形式的廣告。他在位于美國舊金山市中心的總部辦公室里表示:“我們認為,不這樣用戶很難提供我們想要的隱私數據。”
不走尋常路
在當前的初創企業領域,流行的趨勢是“有用戶才會有廣告,進而才能獲得高估值”。而莫林卻為Path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2010年1月,莫林辭去了在Facebook的高薪職位,創建了私密移動社交網絡Path。此后不到一個月,在Path僅有1萬活躍用戶的情況下,莫林曾經拒絕了谷歌提出的1億美元收購要約,讓谷歌差點丟了面子。莫林回憶稱,那段時間是他在Path度過的最為艱難的日子,但他不屑一顧地表示:“我們當時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不想隨波逐流,并繼續探索長遠發展戰略。”
在隨后的一段日子里,事實似乎證明莫林的決定是錯誤的。Path的業績增幅陷入停滯狀態,所引發的市場關注度也逐漸下降。很多硅谷業內人士當時都撰文指出,Path只是一個小眾網絡,成不了大氣候,而莫林也因此成為狂妄自大的代表人物。在接下來的兩年里,Path的用戶數量增長緩慢,但該公司硬是挺過了這段最困難的時期。
今年年初,奇跡終于發生。Path用戶數量從1月份的僅僅500萬猛增至8月底的2000多萬。投資者也重新開始關注Path,并給予其超過3億美元的估值,是谷歌收購價的兩倍多,所以拒絕谷歌是明智的。
滿足用戶基本需求
Path是一款能夠讓用戶與私密好友和家人分享個人生活信息的移動應用。Facebook和Twitter上充斥著廣告商和各種媒體發布的廣告以及用戶自從中學畢業后就沒有再聯系過的陌生校友。但Path卻給用戶提供了一個能夠與親密的人分享生活細節的平臺。如果將Facebook比喻成喧鬧的大型聚會的話,那么Path就是密友間的晚餐聚會。
Path一開始給用戶設定了建立50個朋友關系的上限,后來才提高至150個。Path具有皮克斯(Pixar)風格的緩沖菜單動畫設計受到用戶的普遍贊揚,其精心設計的表情符號也頗受用戶青睞。莫林表示,這些功能可以向用戶展示真實的情感、感覺或諷刺情緒,而這些很難通過設備表達出來。
美國億萬富翁、著名風險投資者約翰?杜爾(John Doerr)指出:“Path敢于打造一種全新個人社交網絡的勇氣確實值得敬佩。”Path投資人、著名演員阿什頓?庫徹(Ashton Kutcher)也表示:“Path滿足了人們與私密朋友和家人進行溝通這一基本需求。Path是我個人的默認社交網站,是我與密友分享生活細節的安全港灣。”
新功能促增長
2012年6月,Path的用戶數量約為300萬。與此同時,與Path創建時間相近的照片分享熱門網站Instagram卻擁有近3,000萬用戶。后來,Facebook斥資7.15億美元收購了Instagram。Path當時面對著是追求規模還是選擇失敗的兩難選擇。
去年12月,莫林與Path的另一位創始人達斯汀?米勞(Dustin Mierau)共同決定降低Path的門檻。他們與Twitter達成了合作伙伴關系,并允許用戶分享他們的Path資料。今年3月,他們又為Path新增了私信功能,這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參與熱情。5月,他們又推出了允許用戶通過Twitter的私信系統和谷歌Gmail邀請好友加入Path的功能。多虧了這一系列舉動,Path的注冊用戶數量在4月達到1,000萬,并在8月底突破了2,000萬。
除此之外,Path的用戶活躍度也非常高,用戶平均每天運行19次Path應用。典型活躍用戶平均每天呆在Path上的時間為20分鐘,而呆在Facebook上的時間為17分鐘,Pinterest則僅為3分鐘。Path此前已經獲得了總計4,120萬美元融資,該公司希望借助近期的業績增勢完成下一輪融資。有批評人士指責Path完全靠賣廣告來支撐業績增長。莫林對此反駁稱,Path的業績增長絕大多數都是內生性(organic)的,其中60%來自用戶邀請好友加入Path,30%完全屬于內生性增長,另外有5%來自廣告業務。
印度之旅改變人生
莫林生于美國蒙大拿州首府海倫娜,入選過全美滑雪板青少年奧運隊,并在蘋果公司的營銷部門首次體驗到了硅谷科技之風。2006年10月,Facebook前總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邀請莫林加入該公司,此前莫林一直沉浸在自己創立公司的興奮之中。可喜的是,當時莫林已經取得了互聯網研究方面的博士學位。莫林一直在Facebook負責運營開發者平臺工作,直到2009年年底的一次印度之旅才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在印度出席云存儲服務商Dropbox的工程副總裁阿迪特亞?阿加瓦爾(Aditya Agarwal)和妻子魯奇?桑格維(Ruchi Sangvi)的婚禮時,莫林偶然間讀到了有“互聯網女王”之稱的著名科技產業分析師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撰寫的一篇報道。米克爾預測,到2013年全球移動設備的數量將超過臺式電腦。莫林回憶稱:“當時我覺得,‘噢!天哪!我現在的技術在三年后將變得一文不值。’我還有三年的時間來創建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以致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之時,我的公司還將具有競爭力。”于是,莫林在一個月后離開了Facebook開始創建自己的公司。他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創意而已。
在那段時間里,莫林一直與文件分享服務Napster的創始人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和音樂軟件公司Macster的創始人達斯汀?米勞兩位好友探討市場趨勢和未來的公司模型。一天晚上,三人在范寧位于舊金山的公寓里探討如何讓社交網絡變成私密的交流平臺,而不是鬧哄哄的友人聚會。于是,三人一拍即合開始著手創建一個私密社交網絡。
敢于承擔糾紛責任
作為一家關注用戶私密關系的公司,Path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系列令人尷尬的糾紛之中。2012年2月,Path被控向自己的服務器上傳用戶的通訊錄,以便于該公司在網絡上找到用戶的其他好友。Path因此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支付了80萬美元罰金才了解了這場官司。其他公司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但只有莫林出面道歉并刪除了上傳的信息。
Path在去年4月也面臨著類似的指控,當時該公司被控在英國市場向Path用戶的好友發送大量的垃圾信息。Facebook隨后不久便關閉了Path用戶在Facebook上尋找好友的功能。雖然Facebook一直沒有對這一做法做出解釋,但垃圾信息事件很可能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而且Facebook越來越把Path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莫林指出:“我們當時犯了一個錯誤,而其產生的影響力確實持續了一段時間。”
如何盈利成難題
莫林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讓Path盈利。在毅然放棄了廣告盈利這條途徑后,Path必須依靠銷售諸如表情“貼”(sticker)和照片濾鏡等虛擬商品進行盈利。雖然虛擬商品每年給日本即時通訊軟件開發商Line帶來的不菲的收入,但平均每用戶0.48美元的收入率也只能給Path每年帶來960萬美元的營收。美國著名投資機構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師邁克爾?帕赫特(Michael Pachter)指出,在全球11.5億Facebook用戶中,只有不到2%的用戶購買過虛擬商品。因此,只有表情“貼”還無法支撐起Path的盈利業務。
因此,莫林計劃在本季度推出高級訂閱服務,讓Path用戶享有特殊的內容、功能和存儲服務。這是云筆記應用Evernote所采用的商業模式。Evernote擁有6,500萬用戶,其中約有4%的用戶選擇每月支付5美元或每年支付45美元來獲得額外服務功能。不過對于Path不利的一點是,Evernote和Dropbox擁有龐大的用戶群,他們的多數用戶還是選擇使用免費服務。這對Path提供付費服務非常不利。
Path的另外一個選擇是:打造一個應用程序平臺。這是莫林總結在Facebook工作經歷時獲得的經驗。不過,Path需要擁有與Facebook或Twitter類似的幾億用戶群作為支撐。莫林指出:“Path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段路注定會不好走,也許以后向Facebook和Twitter并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