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互聯網銀行話題的熱度還未完全消退,民營銀行的概念又火了起來。
近日,包括蘇寧、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龍頭企業被爆向監管部門遞交了申請,而蘇寧更是先行一步,除注冊“蘇寧銀行”域名外,“蘇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名稱也通過了工商總局的預核。據初步統計,目前有籌劃民營銀行計劃的民企,已不低于十家,相對而言,互聯網行業對民營銀行的熱情更加引人注目。
另據媒體報道,全國首份地方版《試點民營銀行監督管理辦法(討論稿)》(下稱《辦法》)已完成報至銀監會,并被銀監會列為“范本”,成為制定全國版細則的重要參考。該《辦法》規定,民營銀行需一次性拿出不低于5億元不高于10億元人民幣作為注冊資本,設立后視發展情況逐步增資。另外,該《辦法》還對民營銀行的股東結構、風險防范、風險兜底、股權轉讓等方面作出了限制。
依照上述《辦法》分析,民營銀行的注冊資本被限制在5到10億元之間,其規模是無法與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等龐然大物相提并論的,比大部分城市商業銀行也是遜色不少,其銀行業務經驗、人才、風控能力等更是短板硬傷,那么,民營銀行又能依靠什么來構筑競爭優勢呢?
拼利率和服務?
我們首先能想到的是利率市場化。今年7月20日,央行取消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限,而業內普遍預測存款利率的市場化也將在明年到來。但不少專家認為,老牌銀行有著強大的體制慣性,并且利差收益至少占銀行利潤總額的一半,面對已經吃進嘴里的利潤,他們不可能輕易松口,如果沒有外界強大壓力的刺激,他們在利率市場化的路上可能邁不了大步。業內普遍認為,民營銀行將會在利率市場化方面有很好的表現。民營銀行為了生存,只能在老牌銀行中間殺出一條血路,其能倚仗的就是“船小好調頭”的靈活優勢,通過提高存款利率攬儲,通過降低貸款利率放貸。換言之,民營銀行可能會放棄一部分利差收益,采取“薄利多銷以量取勝”的策略。但我認為,微薄的利潤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如果民營銀行的風控不能比大銀行做得更好,那么,利差收益將有可能無法完全覆蓋所有的風險。民營銀行即便要探索利率市場化,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動作,而是要在風控體系健全并經過承壓測試之后逐步推進。
也有不少人提到了服務——因為壟斷優勢,老牌銀行已經傲慢了數十年,制度僵化,服務刻板,客戶對他們的不滿也郁積到了爆發的臨界點。我們似乎很容易為這一觀點找到論據,網上一旦出現關于銀行的負面新聞,評論區里永遠是網友對銀行的指責、謾罵、譏諷,而如果是銀行的正面報道,那么評論區里則多是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然而,真實的情況是,老牌銀行在客戶服務領域已經精耕細作了多年,并且有了不小的進步,開始提倡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客戶的滿意度也逐漸提升。很難想象,離開了客戶的支持,沒有客戶貢獻利潤,工行何以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企業,幾大行何以躋身世界五百強?銀行業的壟斷是行業的壟斷,而非單個企業的壟斷,銀行業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從這個角度來講,民營銀行很難在服務領域形成優勢。
拼互聯網基因?
“互聯網”或許是一個比較靠譜的答案。
阿里、蘇寧、騰訊三家企業都是互聯網巨頭,也是電商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領頭羊,在互聯網平臺運營和互聯網營銷領域都已是駕輕就熟,一旦獲得銀行牌照,將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以小搏大,與老牌銀行硬撼,甚至革老牌銀行的命!
第一,可以利用互聯網便捷高效的優勢進行金融營銷,將其平臺價值最大化,也是流量價值的變現。其中,騰訊和阿里有著龐大的流量資源,這些流量一旦導入其旗下的民營銀行網站,即可迅速轉化為民營銀行的客戶資源。另外,擁有巨大交易量的阿里支付寶、騰訊財付通、蘇寧易付寶等網絡支付工具將成為攬儲的利器,而淘寶、天貓、QQ網購、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則很可能成為民營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直接入口。
第二,可以利用“互聯網金融”提高資金流轉效率,為客戶提供高效服務的同時,也獲得了額外的“杠桿”,放大了可貸資金。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網絡支付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相應地也減少了社會總體貨幣需求,更多的貨幣沉淀下來,這也是目前國內居民儲蓄率持續走高的原因之一。居民沉淀下來的資金大部分存進了銀行,極少部分沉睡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里,比如支付寶。阿里沒有銀行牌照,不能堂而皇之地使用支付寶的沉淀資金,只能通過余額寶來釋放這一部分投資潛力,而如果阿里獲得銀行牌照,支付寶的沉淀資金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可以利用互聯網企業的“基因優勢”進行金融創新。說起“互聯網精神”和“互聯網基因”,傳統金融企業很容易將其理解為大話或者空話,很難理解其中的作用機理,也感受不到它們所能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但是我們可以實實在在感知的是,互聯網自出現以來,一直扮演著解構者和重建者的角色,顛覆了許多的傳統行業,也創造了很多的新興行業,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互聯網企業的創新能力確實比傳統企業更強,除了“互聯網精神”和“互聯網基因”,我們確實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而如果給民營銀行注入互聯網的“基因優勢”,兩者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留給我們的想象空間非常巨大。
? 外界普遍認為,民營企業申辦民營銀行,圖的無非就是銀行業的利差收益。這種觀點也許適用于其他民營企業,但對于“變化多端”的互聯網企業,我們則不宜以常理猜度,需要有足夠的想象力。我甚至會想象,互聯網企業辦的民營銀行會不會也秉承互聯網免費分享的精神,推出免費版的貸款呢?未來會怎樣,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