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將變成為用戶提供各種交通和物流服務的“數字網絡”。Uber在經過努力之后,可能會成為科技巨頭的締造者。Pownce、Revision3和Digg等公司創始人兼科技業界投資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周六撰文,稱租車應用Uber未來某一天的價值可有會超越Facebook。

Pownce、Revision3和Digg等公司創始人兼科技業界投資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周六撰文,稱租車應用Uber未來某一天的價值可有會超越Facebook。凱文·羅斯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在舊金山灣區和紐約之間旅行,你會發現一大奇怪現象,那就是這兩個地方的文化的巨大差異。換句話說,在舊金山灣區深受歡迎的事物(美國舊金山互聯網初創公司Postmates、傳統狂歡節火人節“Burning Man”)等在紐約往往都不受歡迎,而紐約居民喜歡的事物在舊金山往往也會失寵。
如今,用戶感受到上述市際之間的巨大差距就是與Uber相關。在紐約,多數熟知Uber的用戶都將Uber看作是少量按需汽車服務的最好方式。(其工作方式就是:用戶打開智能手機上的Uber應用,選擇某種級別的汽車——如豪華型SUV或普銳斯——指明想要到達的目的地,通過信用卡支付費用,并根據行程和選擇的汽車確定速率等)。在紐約,黃色出租車市場非常有用,而且也非常繁榮,Uber也被看成是一種很好的應用,不過還算不上是改變生活的應用。Uber的使用目前仍局限于那些擁有可支配收入的年輕用戶。
在舊金山的科技人群中,Uber被看作是一個救星。與特斯拉汽車不同的是,硅谷目前可能還沒有哪家公司對Uber抱有更加瘋狂的預期。舊金山灣區的用戶可能會講述一引動難以置信的事實——Uber已經成為硅谷最振奮人心的公司,甚至宣稱Uber將在5年之內成為一家價值達1000億美元的公司。
不過,業界一些人士卻認為,其中的多數說法可能是一種科技泡末式的廣告宣傳。盡管如此,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我在與Uber員工、投資人以及熟悉該公司長期計劃的人士進行了溝通之后,漸漸地看到了該公司蘊含的巨大潛力。如今,隨著本周Uber的一些財務數據相繼曝光,我也對Uber產生了更多信心——或許有一天,Uber將會成為一家巨頭,甚至比Facebook的價值規模更大。
在此,我想借用亞馬遜來總結一下Uber的高昂發展走勢。
亞馬遜始建于1994年,最初只是一家圖書銷售商,該公司后來很快認識到:該公司為銷售圖書而創建的高效倉儲和出貨基礎設施可以幫助該公司迅速將各種商品發送給消費者。于是,亞馬遜又不斷拓展業務范圍,首先是提供類似于廚具和電子之類的消費品,接著又拓展到汽車和藝術及其它各種形式的商品,當然其中的部分商品并非由亞馬遜直接銷售,而是通過亞馬遜門戶網站進行銷售。之后,亞馬遜又開始拓展其它業務——亞馬遜網絡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即巨大的云數據服務,此服務可以提供大量的網站、Kindle電子發行業務以及流電視服務,從而與Netflix展開競爭。如今,如果你想到亞馬遜,你一定不會只想到圖書或其它單一的商品類型,或許你會想到:“亞馬遜是我獲取一切商品的場所。”
與亞馬遜相似的是,Uber的計劃就是向汽車服務之外拓展,如同投資人沙爾文·皮什瓦(Shervin Pishevar)所說的那樣,Uber將成為能夠為其服務所在城市的用戶提供各種交通和物流服務的“數字網絡”。一旦用戶通過手機呼叫汽車服務,那么Uber在提供此類服務的同時,還將使用同樣的后端技術來吸引用戶使用所有其它相關的送貨服務——包括食品、服裝,甚至是圣誕書等。最終,Uber會像亞馬遜一樣,成為一種類似于服務所有目標的工具——并將成為用戶獲取某物和去往某地的工具。Uber最近更改了其廣告語,從“所有人的私人駕駛”改成了“生活方式滿足物流的場所”,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其中的原因。
目前,Uber方面仍拒絕就此內容置評,盡管如此,以下與該公司相關的事實卻不容忽視:1、Uber已經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目前該公司的服務已經拓展到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座城市,而此擴張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例如,Uber本周已經將服務拓展到廣州、阿布扎比和印度等地;2、Uber掙了不少錢——據相關的媒體披露,Uber的營業收入(按年度收入估算)已經超過2億美元,相比較而言,目前市值已達250億美元的Twitter去年營收才3.17億美元,按照這一標準,Uber最新的估值似乎也達到35億美元,看上去有點少而已;3、Uber仍在瘋狂招聘員工,看看Uber的職員榜單,或者看到Uber計劃在明年3月時,將員工數量增加到去年3月時的四倍;4、Uber擁有大量富有經驗的業務運營人員和財務人員,例如華爾街的傳奇人物大衛·波德曼(David Bonderman,TPG資本創始人兼Uber新董事),換句話說,Uber已經不再是一家只有年輕創始人的初創型公司;5、Uber如今也成為了一家金融服務公司。
有關上述最后一點,我在此作一些說明。上周,就在Uber的相關財務信息曝光之前,Uber還作出了一些大型舉動。Uber聲稱,該公司已經通過外部融資籌集了25億美元,作為提供給UberX司機的低息汽車貸款——這將使20多萬名司機能夠以低息貸款購買到他們自己汽車,只要他們在這筆貸款到期之前將汽車投入到Uber的運營網絡之中。如果司機同意接受這些貸款,那么他們就將綁定到Uber網絡,除非他們愿意提高貸款支付利率。
為什么此舉會有巨大意義?因為這可以解決Uber當前的兩大問題:其一是,增加UberX的汽車供應量;其二是保持司機隊伍的穩定性。試想一下,如果有10萬名司機接受Uber的低息貸款,這就意味著將有10萬名司機會承諾會為Uber工作,一直到貸款期限結束之時(據Uber聲稱,一般而言,貸款期限為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司機加入Uber網絡,Uber也將能夠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服務。例如,UberX搭車成本可能將很快從30美元下降到20美元,然后是15美元,而且用戶甚至不需要長時間等候即可搭上車。(Uber也將通過這一方式創造收入,據Uber估計,每輛Uber汽車每年營收將達到10萬美元,這就意味著Uber所有增加的汽車每年可能將創造數百億美元的營收。)
Uber的短期目標是:打擊傳統的出租車業務,并成為用戶到達全世界各大城市的最便宜、最好的方式。Uber的中期目標更加廣泛,隨著Uber搭車服務越來越便宜,用戶們對自己私家車的需求也將越來越低。事實上,從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例如曾有一位用戶賣掉了手中的寶馬車,因為該用戶發現使用Uber會更便宜。不過,隨著價格的下降,Uber的服務也更加合理。隨之而來的是,Uber也將開始拓展其它諸多產品市場,特別是在該公司不斷開啟與非汽車公司合作關系的情況之下。例如,用戶在進行夏日野炊時,為何要購買昂貴的烤架呢,而用戶每年使用烤架的次數約為10次左右。然而用戶如果花費40美元,Uber就可以在半個小時的時間內給用戶提供一架烤架(和一些熱狗),之后還會提供一輛汽車把這些東西運回來。
所以,對Uber的發展而言,第一步就是要取代傳統的出租車行業;第二步就是取消一些財物的擁有權。Uber能夠開始使用由谷歌(微博)制造的無人駕駛汽車(谷歌也是Uber的投資方之一)來消除人力司機的需求,從而進一步降低乘客搭車成本。Uber可能會推出一種即時送貨服務,以此抗衡亞馬遜的無人機送貨服務。另外,Uber還可能會推出一種訂閱服務,類似于亞馬遜的Amazon Prime服務,此服務將包括預測性交通服務等在內,例如,一旦Uber在用戶的谷歌日歷上看到某一跨地區會議相關的安排,那么該公司就會在適當的時機自動派遣一兩汽車到用戶辦公室所在地。當然,其它公司可能也會這樣做,但是Uber擁有一些先天的優勢,因為其能夠提供最好的關聯性——客戶界面、支付、車隊管理、供需因素,從而比競爭對手擁有更多的競爭優勢。
可以想像,Uber在經過努力之后,可能會成為科技巨頭的締造者。通過Uber,可以無縫搜尋到周圍的人群和商品,而且還可能是自動搜尋,甚至會讓人感受到科幻電影般的體驗。所有的這一切看上去似乎有點虛幻。對Uber而言,未來要想實現成為全球統治者的雄心壯志,那么其必須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誰也不敢保證,(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關閉Uber服務的)監管機構不會力圖采用新方法來阻礙和終止Uber進入新市場,或者是外國市場不會出現競爭對手或挫敗Uber的海外市場目標。一些城市的司機已經開始抗議Uber的酬薪政策,這些司機抗議Uber的酬薪政策不公平。另外,隨著Uber有望在未來幾年內進行IPO(首次公開募股),那么越來越公開化也將給該公司的季度回報產生巨大壓力,這種壓力要強于采用亞馬遜的戰略——通過維持多年來的極低利率強制競爭對手撤離市場。
我們的確知道,Uber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和經濟規模。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涌向各在城市,所有的這些人群都需要到處走動,并尋求相關的物品。Uber已經開發了一種很好的平臺,來幫助用戶完成這些目標。即使Uber只能完成短期目標——用自己科技配置起來的出租車隊來取代當前的傳統出租車行業,那么Uber依然是一家巨大的公司,這一事實不可改變,也不容置疑。與Facebook或Twitter不同的是,Uber并不怎么依賴飛速發展但難以預測的廣告市場——Uber的營收主要來自于用戶使用真實的現金購買商品等業務。
如果你擁有出租車服務或像PostMates之類的送貨應用服務,或者是其它任何形式的快遞服務,都可能會面臨Uber計劃的挑戰。Uber發展迅猛,而且也很無情,而且還擁有硅谷一些大公司的支持。當然,所有的這一切并不一定會導致成功,特別是考慮到監管機構的強大制約。不過,如果Uber能夠鏟除這些障礙,那么就可能會效仿亞馬遜那樣,獲得巨大營收,并擁有較好的市場地位。或許在10年之后,我們可能會迷惑不解:Uber還是像過去那樣仍是一家汽車服務公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