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網絡應用 » 誰是第四大運營商

誰是第四大運營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2-13 09:46  瀏覽次數:21
  隨著虛擬運營商首批牌照的發放,移動轉售業務成了新一輪民資蜂擁的舞池,包括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公司都跳入其中。一時間,幾十家公司都在進行各種申報競牌,采用各種手段從電信運營商挖人。虛擬運營商市場蓄勢待發,好不熱鬧。
 
  但問題是,虛擬運營商的蛋糕有多大?在各路諸侯紛紛“占座”的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虛擬運營商的玩法也備受關注,到底是派生各式各樣的“小運營商”,還是激發新一輪的價值提升乃至商業變革?京東、阿里還有其他公司,誰會成為“第四大運營商”?
 
  “170”來了
 
  “我們的目標是力爭5年內,成為中國第四大運營商。”在拿下虛擬運營商牌照之后,京東聯席董事長趙國慶向媒體放了豪言。
 
  事實上,京東只是首批拿下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之一。2013年12月26日,工信部審批發放的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中,除了京東,還有阿里旗下的萬網志成、迪信通、天音通信等大大小小的公司11家,它們對虛擬運營商業務也都是摩拳擦掌。
 
  日前,有消息顯示,除了上述11家企業之外,第二批虛擬運營商名單也在孕育之中。據悉,首批未能搶入的國美、蘇寧等渠道大佬,也都紛紛在列。
 
  根據工信部的批文,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的11家試點企業將可以租用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移動通信網絡,為用戶提供基于自身品牌的通信服務。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前有部分企業作為代理渠道,代銷合約機乃至套餐業務,但其并不擁有真正自主品牌。而在虛擬運營框架下,企業可以獨立發售SIM卡,并擁有制訂業務零售價格等諸多權力。
 
  在首批拿下虛擬運營商牌照的幸運兒中,京東和阿里等互聯網企業尤為引人注目,尤其是2013年年初以來,圍繞微信等OTT業務,已經引發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關系緊張的多輪爭議。以“免費”為特點的互聯網企業,是掀起虛擬運營市場新一輪的價格戰,還是再次以顛覆的噱頭重塑細分市場?
 
  據了解,目前工信部已核發“170”號段作為虛擬運營商的專屬號段,京東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預計2014年6月,170號段就會正式面向大眾進行銷售。
 
   “我們正在考慮向公眾銷售自有品牌的SIM卡。”阿里巴巴一位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該公司將很快開展虛擬運營商服務。京東一位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該公司將面向用戶推出自己的話費套餐、流量套餐以及專有號段,供用戶選擇。
 
  不過總體而言,關于虛擬運營商牌照到手之后具體如何運作,相關業務、資費如何打包銷售,移動轉售業務與原有公司主業如何互動打通,各大公司均未有透露更多的消息。
 
   ?“虛擬運營商主要還是起激活市場的作用。我們進來后,不應先想著怎么分蛋糕,而是要先與基礎運營商一起,把蛋糕做大、做好。我們應把關注焦點從價格轉移到服務上來,如果純粹打價格戰,最后損害的是服務質量,這種情況在國外有過先例。”阿里巴巴集團公關總監顧建兵對記者表示。
 
  對于首批虛擬運營商名單,聯友電訊董事長王學宗直言并不太認同巨頭介入虛擬運營市場,并表示,以巨頭的實力,如果后續進行市場傾銷,其他競爭者將處于不利的地位。“現在京東、阿里這些大頭進來了,他們的資源、用戶規模和市場地位都很強大,小企業怎么跟他們玩?大企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都會遇上創新瓶頸問題,其實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出現壟斷的局面。”
 
  “阿里們”的訴求
 
  企業紛紛涌入,也讓人們思考,虛擬運營商的盤子到底有多大。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15年年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年收入將超過130億元,虛擬運營商用戶規模將達到5000萬人,在國內移動電話用戶總數中的占比在3%左右。
 
  而在2013年6月,德勤管理咨詢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曾經預測,未來中國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的市場空間至少有300億元規模。
 
  相比而言,幾百億元的規模對于京東、阿里這類企業而言,并不是一個十分誘人的市場。僅在電商領域,2013年,京東的銷售額已達到千億元;阿里體量更大,甚至在2013年“雙11”這一天的交易規模就達到350億元。而切入虛擬運營商市場,競爭激烈自不必說,還要面臨電信運營商的博弈、談判以及各式各樣的政策監管問題。
 
  德國電信咨詢公司中國區高級經理譚炎明表示,對于虛擬運營市場來說,傳統的批發加分銷、零售業務,發展空間已經不大,“如果從運營商那里拿資源,還要去和運營商競爭,其結果可想而知,運營商肯定不會讓你有生存空間的。”
 
  那么,阿里和京東為什么要做?
 
  目前,京東、阿里相對官方的說法都是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阿里巴巴集團公關總監顧建兵對記者表示,公司正在研發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與虛擬運營牌照有著天然關聯,能結合起來做很多文章。
 
  京東相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京東將利用自身1.4億人的龐大用戶基礎,“未來將打通京東的電信服務用戶和京東的電商零售用戶”,并預計在2014年的五六月份正式上線虛擬運營商相關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年底,京東正式推出了自己的自主手機品牌JDPhone計劃,首批計劃納入了中興和華為等合作伙伴計劃,這或許是虛擬運營商計劃的一個前兆或者鋪墊,不過京東方面,對于兩者的關系,并未有明確的解釋。
 
   “現在京東喊自己將成為第四大運營商,其與阿里之間也會有兩強的競爭,虛擬運營商最后鹿死誰手很難講。”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主任顧問陶旭駿表示,虛擬運營商更大的意義還是在于開發和挖掘細分人群、細分市場的增長空間。陶旭駿認為,對于京東和阿里來講,虛擬運營商并不依靠轉售本身賺錢。“京東切入虛擬運營商,與蘇寧、國美并沒有太大區別,都是因為其擁有強大的渠道資源。然而京東對線下銷售一直都有壓力,現在如果再去搭配一些合約計劃、打包一些流量包和業務包,這塊只要能生成一定比例業務,對京東來說就是成功。”
 
  相比之下,陶旭駿更看好阿里的虛擬運營商運作。“阿里旗下資源非常多,切入虛擬運營商的話,可以想象的空間更大。阿里擁有各種互聯網服務、強大的渠道資源、支付形成的閉環生態,因而最有資格來做虛擬運營商。實際上,這些年來,阿里圍繞云服務、硬件設備等領域已經有不少關注。”
 
  潛在威脅者騰訊
 
  值得注意的是,與各大企業競相申報虛擬運營商牌照不同,一直被市場熱炒的騰訊在申請牌照方面,卻沒有絲毫動靜。
 
  自2013年以來,騰訊已經多次明確強調,不會申請虛擬運營商牌照。2012年6月工信部發文鼓勵電信向民資開放以來,尤其是2013年1月,《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出臺后,業內普遍認為,騰訊是虛擬運營商的最有力參與者。
 
  然而實際上,騰訊卻在免費語音服務方面暗渡陳倉。在近日發布的騰訊手機QQ4.6版本中,騰訊已經開始支持語音通話功能,用戶可以直接撥打好友QQ號碼,實現通話。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騰訊現有的微信等OTT,本身就存在對電信運營商網絡資源和業務的蠶食,如果再去做虛擬運營商業務,兩者關系將更加充滿火藥味。
 
  讓我們先看看互聯網企業OTT業務對運營商的語音、短信等傳統業務形成什么威脅了吧:2013年年底,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三大運營商2013年前三季度點對點短信量在移動短信業務量的比重首次降至一半以下,為48.5%,比2012年同期下降8.5個百分點;月戶均點對點短信量達到47.5條,同比下降13.7%。
 
  除此之外,國內三大運營商的“親生兒子”們,比如移動的飛信與飛聊、電信的翼聊、聯通的沃友等,在面對互聯網企業的微信、來往等的沖擊時,不堪一擊。
 
  “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比傳統通信領域的競爭更加慘烈。”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2013年巴塞羅那移動世界大會上公開表示。
 
  OTT兵臨城下,形勢逼迫運營商們就范,向其敞開懷抱。而一年多以來,騰訊和電信運營商方面,也一直在試圖緩和彼此關系,并嘗試在微信等移動互聯網產品平臺上,尋找合適的供應方式。
 
  “一定要合作才有出路。”騰訊CEO馬化騰如此表態。他認為,微信為運營商貢獻了驚人的數據流量,以前用戶只需30M流量就夠了,現在可能需要300M、500M,對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帶動作用有目共睹,這不僅能提升用戶體驗,運營商還可獲得更多商機。
 
  2013年7月,騰訊首先與廣東聯通合作,推出“微信沃卡”服務,內含微信定向流量,并首次在SIM卡上實現了運營商定制和品牌展現。數月試水之后,這款合作產品又陸續推向江蘇、浙江和陜西等省。
 
  即便是與關系最為微妙的中國移動,騰訊與其也未撕破臉,而是在多個層面表示,雙方在探討適合彼此的合作模式。
 
  不過隨著騰訊手機QQ4.6版本的問世,騰訊與電信運營商的關系恐怕會變得更加微妙和脆弱。畢竟在新版本中,騰訊首次正式推出了語音通話服務,其尺度之大,甚至超出了電信與網易合作產品易信的電話留言功能。
 
  在某種意義上,騰訊雖然沒有涉足虛擬運營商市場,但其給運營商帶來的潛在沖擊,遠遠超過那些拿下牌照的小伙伴們。
 
  隨著4G大幕開啟,移動互聯的市場空間逐步放大,互聯網企業進軍虛擬運營商領域的淘金前景仍值得期待。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