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微信炒得越來越火熱,各種第三方公司、微信營銷培訓班,企業基于微信的商業化探索層出不窮,微信大有發展成超級APP成為系統級入口的趨勢。WhatsApp被Facebook以天價收購更是讓微信的前景變得可期。
可是,稍等。微信真的會發展的如大家所臆想的那樣嗎,不妨讓我們靜下心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微信的未來在哪里?
對于大眾來說,它最終是個通訊工具,還是一個個人中心、一個移動互聯網的入口?
《連線》雜志安德森曾說過“Web已死”,APP永生?但APP終究是移動互聯網的未來嗎?PC和手機操作系統的未來是這個樣子嗎,我看未必。連Android都被劃在Chrome系統下面,我們還不能斷言移動互聯網的未來。
來說說微信。如果未來微信還只能作為一個通訊工具,那么我們現在的跟風熱潮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一如過去的新浪微博、自媒體。
您能想象兩年前被視為沃土的新浪微博如今的狀況嗎。繁華過盡,終落沉寂。
無數的草根大號、企業、媒體、名人一起往上涌,各種營銷、商業模式、第三方開發者也都積極參與。就如同現在的微信。
體驗的不斷下降、用戶的新鮮感褪去、新熱點的涌現,無數人爭先恐后的逃離。
繁華落后還剩什么?
如果說新浪微博給予了億萬中國人受到長久壓抑后釋放的平臺,圓了每個人的明星夢。那么自媒體的興起只是這種模式的延續,或者又高大上一點罷了,畢竟文章功底、微信公眾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玩起來的。
新浪微博給了人們一個表達自我、展現自我的途徑,他讓一個社會的舞臺由組織漸漸轉移到個人。人人都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牌個體,人人都有觀點態度,每個人都試圖刷著存在感。
而當太多的個體發出聲音而不能聚焦的時候,這種聲音也就變成了噪聲,它會讓很多人不知所錯,你一言我一語,找不到焦點,弄不清原因和事情本來面目。其實很多時候太自由了反而不好,人們需要領袖,不管是意見領袖也好,組織機構也好。每個人都需要有歸屬感,這是現在社區和基于興趣社交的模式存在的根本。
自媒體的火熱過后,現在打開微信關注的訂閱號看自媒體文章的還有多少呢?更多的是靜靜躺在那里沒有打開查閱吧。我們閱讀信息的來源還是回歸到新聞客戶端、新聞聚合應用。人們不需要個性鮮明、有質量有態度獨辟蹊徑的觀點嗎,需要。但是當信息的洪流把每個人都淹沒的時候,我們抓住的更多的會是一些組織,而非個體。自媒體聯盟也是如此,資源整合才有利發展。
PC時代瀏覽器是信息和價值的入口,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是這樣一個入口嗎?未來他會不會殺掉瀏覽器、搜索引擎,還是說換一種方式。現在的微信更多的是用來傳遞一些信息,而非價值。有人說信息即價值,這話不假,但總終微信還是要形成一個商業模式讓商家企業進來產生利益。
一個人的手機屏幕只有那么大,關注點也只有那么幾個。當所有的傳統行業都擁擠到微信里面做營銷做導購賣商品的時候,如何引起用戶注意并保持關注。如何讓有價值的信息找到關注他的人,用戶又怎樣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服務和商品,企業這個營銷怎么做。
有人抱怨,微信現在越來越臃腫,也正在試圖逃離。他寄托了太多人的希望,可是他終究承擔不了那么多。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組織和平臺,就像你會參加很多俱樂部一樣,讓所有的新聞都歸新聞,讓所有的娛樂都歸娛樂,讓所有的餐飲都歸餐飲。所謂的超級APP估計只能是想象。
微信怎么來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商家的產品營銷而又不傷害到用戶體驗?或者說微信的超級APP只是微信這個平臺里面又分化出的多個專業平臺。
再來看看微信最近的動作,在推出“微信風鈴”以后,最近又開始悄悄上線“微信云”。支付接口、后臺API的管制和不開放也增加了人們對微信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尤其是把希望寄托于微信平臺的第三方開發者。微信的未來掌握在騰訊一家手里,或許他們都沒想好。
以社交關系為中心的移動互聯網,微信能做的商業化嘗試估計只能是引導而非主導。基于社交紅利做引流做營銷樹品牌可以,直接形成普遍意義上的商業模式還很難,也或許微信終究不過是個通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