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最受美國青少年歡迎的聊天應用軟件Kik低調地推出了一項功能,而該功能卻可能塑造廣告業的未來。或者說,它至少標志著品牌參與方式的新時代到來。
這一功能使人們可以通過機器人程序直接與品牌對話。我把它稱為“chatvertising”(注:聊天和廣告兩個單詞結合)。
我可以聽到那些無足輕重的批評者的噓聲,而且有人可能會說廣告是需要更多創意的人類努力的最后領域。但是如果市場營銷人士總是宣稱與我們進行的那種比喻意義的“對話”變成了真的呢?

Kik是與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類似的一款聊天軟件,其聲稱美國青少年中有40%是其活躍用戶。而現在,多虧了一種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技術──聊天機器人──獲得應用,那些使用Kik的青少年將與好幾個品牌展開真正的對話,這些品牌包括Moviefone、Funny or Die以及Kik團隊自己。
事情是這樣的: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魏岑鮑姆(Joseph Weizenbaum)開發了一個名為ELIZA的電腦程序,其可以與真人展開自由對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聊天機器人軟件在與人互動方面表現得越來越好,主要是因為程序開發人員把真實世界的知識塞了進去。這些機器人程序還可以通過對話來學習,然后更加有本事讓我們以為它們也是智能的。
而歸功于聊天軟件(WhatsApp在全球擁有5億用戶并且于2月份同意被Facebook Inc.以1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而且其在亞洲的競爭對手也同樣走紅)的崛起,聊天機器人終于在智能手機上找到了一方用武之地。而且把無生命之物──品牌,轉變為我們的交流對象,是Kik創始人利文斯頓(Ted Livingston)想做的事。
利文斯頓說,如果你以一種和朋友聊天的方式去聊一個品牌,那么效果將是非凡的。
也許你會覺得這聽上去匪夷所思,但其實Kik在Line之前就已經存在了。Line是一款源于日本的聊天應用,擁有4億注冊用戶。2013年10月,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的經紀人在Line上注冊了一個賬戶,并向該公司付費生成貼紙,用戶可在聊天應用上交換貼紙,這種貼紙非常受歡迎,目前已經成為一個主要收入來源。為了獲得貼紙,用戶們必須選擇加入麥卡特尼的Line賬戶,經紀方會向粉絲傳遞有關這位歌星的最新信息,與眾多粉絲進行聊天。
麥卡特尼在推特上擁有200萬粉絲,但在Line上擁有930萬粉絲。Kik則要進一步改善這一模式。如果麥卡特尼的(或是其經紀人)不僅僅是向粉絲們傳播資訊,而是與粉絲們開展真正的對話,那么會是什么樣的情形呢?
目前Kik的聊天機器人還比較簡單。Kik團隊自家的機器人可以講笑話,模擬實際交談最為逼真。而屬于一些品牌的機器人則只能通過向用戶推送更多內容作出反應。利文斯頓說,這樣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主要是擔心在技術發展的目前階段,如果聊天機器人自動反應更強,就有可能會說出一些或許有損于一個品牌的東西。
聊天應用在美國以外的地區非常受歡迎,因為電信運營商對用戶發送每條短消息都要收費,這使得用戶使用免費應用動力十足。但這些免費應用也一直面臨著如何盈利的問題。例如WhatsApp就不攜帶廣告;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該軟件會一直這樣做。而主要流行于中國的微信(WeChat)則嚴格限制廣告商接觸用戶的頻率。
原作者:Christopher Mims
消息源: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