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微博炮轟俏江南董事長張蘭造謠,到前幾日完成冰桶挑戰,捐出100萬人民幣,王思聰這個名字在這幾年可以說是越來越火。除了戴著萬達集團老總王健林獨子身份的巨大光環外,他還有一個或許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身份——IG電子競技俱樂部創始人。IG是一家以電子競技及周邊業務為核心、旗下有多名國內頂級電子競技選手的平臺,并在2011年—2014年奪得包括WCG(世界電子競技大賽)世界總決賽DOTA2、CF項目在內的多項冠軍,成績斐然。
那么,是什么原因吸引首富之子如此“強勢進入,整合電競”呢?電競、網游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玩家生存現狀如何?為何近年來關注度持續攀升?電腦游戲是否還只是一個“玩物喪志”,令人“談游色變”的東西?
電競與網游,主導因素不同
電腦游戲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范疇,主要為單機游戲、網絡游戲、競技游戲等,這其中或有覆蓋、重疊。而近些年火得一塌糊涂的電競,很多人總會誤以為是網游。2003年11月18日,國家體育總局把電子競技列為我國正式開展的第99項體育運動,而國家體育總局對電子競技總體下的定義是:“電子競技運動就是利用高科技軟硬件設備作為運動器械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對抗運動。”
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官方的說法。淺顯說來,電子競技是對戰性的游戲,一次對戰的時間相對來說是很短暫的,一場即時戰略游戲大概是5-30分鐘為正常,一場CS比賽也許要一個小時,但是每場比賽開始的時候都是一樣的起點,公平的開始,決定勝負的因素只有個人技術。所以,稱之為智力對抗其實也不為過。
而網絡游戲是消耗性的游戲,勝負主要取決于你虛擬人物或者賬戶的強弱。實際上,就是你在該游戲中投入的金錢和消耗的時間多少。在游戲里練級的時間越長,買的點卡或者人民幣裝備越多,你的賬號就會越強大,即使是魔獸世界這種經過精心策劃而加強玩家操作性和游戲性的網游,首要的因素也還是人物的強度。可以說,在網絡游戲中,占主導地位的并不是操作。
電競業余玩家,只為愛好
在2014年DOTA2國際邀請賽中,來自上海的Newbee戰隊奪得了世界冠軍,獲得了500萬美元獎勵,稅后每個選手分得的獎金數額約為400萬元人民幣。在這場電子競技的盛宴中,巨額的獎金又一次將人們的視線拉回來,聚焦在電子競技這個特殊的群體上。而王思聰也正是看到這一行業的巨大潛力,創立了電競豪門IG。從正在上小學初中的游戲少年,到已踏入職場的“老玩童”,從網吧、大學宿舍里的業余玩家,到國際電競豪門的明星選手,電子競技的玩家規模之龐大,令人驚嘆。
“我以前玩DOTA,現在玩DOTA2。”來自仰恩大學大三的莊同學是一名DOTA迷。他告訴我們,起先他不會玩游戲,但后來舍友們都在玩,他就加入了。而能跟舍友一起組隊戰斗是他生活中的一項樂趣。“在宿舍的話大家隨叫隨到,而放寒暑假回家的話就用語音工具進行交流,也可以組隊開黑。”
像小莊這樣的業余玩家在現在的大學校園里比比皆是。電競氛圍稍微濃厚點的學校也會成立自己的電競社,這些大學社團也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行校內電競比賽。
除了校園,本地的一些網吧為了擴大宣傳,吸引客源,有時也會舉辦電競比賽,設立獎金獎品。而在大城市,一些有影響力的網吧也樂于彼此間相互“PK”,他們會組建自己的網吧戰隊,以類職業化的方式進行網吧聯盟間的電子競技比賽。像這些混跡于大學、網吧或者家中的非職業化電競選手通常被稱作路人選手,電競只是他們的一種愛好,這部分玩家的水平參差不齊,且水平與年齡無關。有的還未成年就已是圈內有名的“路人王”,而有的玩了多年卻還是菜鳥水平。
電競明星,光環下艱苦的職業化訓練
有這樣一個故事。WCG(世界電子競技大賽)2009魔獸項目決賽結束,一名選手在向觀眾鞠躬答謝后將自己的比賽服扔了下去。這件衣服立即遭到瘋搶,直到頒獎典禮結束,摸到衣服的十余名粉絲仍各自緊緊攥住衣服一角不肯放松。
事情最后的解決辦法是一把張小泉剪刀。在衣服被扯成布條以后,一名粉絲掏出小剪刀,把比賽服剪成了眼鏡鏡片大小的數十塊。這樣,每一名得到衣服碎片的觀眾,才如獲至寶般離開。
通過這樣的一個細節,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電子競技在這些追隨者心中的地位,而成為一個電競明星則是很多人的夢想。因為他們大部分人都曾幻想過,如果能一邊玩游戲一邊賺錢,該是一件多美好的事。
幾乎每一位走上職業道路的電競選手,都有和家庭鬧翻甚至離家出走的經歷。Sky(本名李曉峰,在2005年5月獲得Acon5世界電子競技游戲大賽總冠軍,而其昵稱Sky也成了全世界電子競技愛好者所熟悉的符號)于2003年在北京簽約HUNTER俱樂部時,已完全與家庭決裂;而家里認為其“靠打游戲賺錢”與被拐無疑,已經不對其抱有任何期望。
在當上職業選手后,并不意味著過上了“打打游戲就能名利雙收”的生活,而是要經歷常人無法想象的嚴苛訓練。
APM這個數值能夠反映電競選手訓練的刻苦程度:APM的全稱是ActionsPerMinute,即每分鐘操作的次數,包括鼠標左右鍵,以及鍵盤的敲擊。電競職業選手的APM值最少在300以上。想成為職業選手的電競愛好者不妨用自己的鼠標鍵盤做個試驗,如果每秒鐘不能操作5下,那這個夢想還是放棄為好。而職業玩家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平均每天花十個小時坐在電腦前練習得來的。
在每場比賽前,Sky都會摸出一個16開的筆記本,緊張而仔細地閱讀。本子上面記滿比賽的要點和對方的特點。這樣的本子,Sky有7個。
Sky說,他從未在其余任何事情上展現如此之高的集中力。對于他而言,電腦屏幕上進行的不是一場場游戲,而是他的職業。
網絡游戲,“燒錢就能變得更強”
與電競業的“凄苦”相比,網游似乎顯得比較“富態”。現如今,網絡游戲發展迅猛,各種游戲層出不窮。細細數來,各種游戲無非就是重復一種模式:打怪,升級,pk。
“網絡游戲要么砸錢,要么你有時間,幫人練級,或者在游戲里倒買倒賣。”25歲的小游是泉州人,已有十幾年的網游經歷。從福建農林大學畢業后,他自己開了一家網游代練工作室。主要任務是幫玩家練級,還有在游戲里刷金幣以出售獲利。
相對于龐大的玩家群,像小游這樣靠網絡游戲賺錢的職業化商人實在不多。小游告訴我們,玩網游的花銷太大了,是一個無底洞,除非你不想在游戲中比別的玩家強。“網游就跟現實一樣,你要在游戲里找個媳婦,都要夠大方闊綽。”
記者從國內知名游戲交易平臺5173上看到,在“本周裝備交易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是來自網游《劍俠情緣3》的一把“沉沙玄晶”裝備,成交價格為30000元。而上榜的萬元裝備不在少數,這還僅僅是一周的排行。在該平臺的交易歷史上,就交易過單件數十萬元的游戲賬號和裝備。網游的燒錢能力,可見一斑。
當然,以上還僅僅是“二手貨”的價格。如果算上原始投入,就遠遠不止這個數字了。昔日號稱中國最燒錢網游的《征途》,就出現過不少大款玩家。其中更是有人投入數千萬元,著實讓一般人難以理解!
“年紀比較小的玩家玩網游,用的一般是壓歲錢或者父母給的零花錢;大學生玩網游,一般用的是生活費;而工作后的人有了經濟基礎,花的是自己的工資。”小游這樣分析說,相對于電競游戲,網游的確是金錢的比拼,不過在游戲中也能交到不少好友,平常搞點線下聚會什么的。而有的人,就真的在網游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也算是一件大喜事。
“不過,很多人最后放棄了網游,主要還是因為太燒錢了。”小游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