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難,在許多國家并不鮮見。近年來,各類打車軟件紛紛進軍智能手機應用市場,有的甚至已經風靡全球。在為司機增加收入、給乘客帶來便捷的同時,其合法性和安全性也受到多方質疑和詬病。如何對其監管成為各國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臭雞蛋”還是“香餑餑”?
目前在各國市場做得最風生水起的打車軟件要數來自美國的“優步”。
“優步”是由美國同名公司推出的打車應用軟件。“優步”既不擁有任何一輛汽車,也不雇傭一個司機,但擅長整合各類資源。
“優步”在美國推出后很快獲得用戶好評,并逐漸開始沖擊傳統的出租車業務。公司也呈現爆炸式發展,2014年的估值已突破180億美元。它在進入其他國家后也出現了迅速搶灘的局面。但這種第三方平臺的橫空出世,受到各國出租車司機的強烈抵制。他們指責“優步”扮演了不光彩的“黑車中介”角色。
互聯網“專車”服務去年初剛進入新西蘭,就遭到該國出租車行業協會的反對,甚至被稱為破壞行業秩序的“臭雞蛋”。在英國倫敦,去年6月和9月,出租車司機兩次聚集到特拉法爾加廣場和議會大廈附近,采取緩慢行駛的方式阻塞交通,抗議倫敦交通局拒絕封殺“優步”運營。美國華盛頓、西雅圖、費城等地去年也發生多起出租車司機的抗議活動,指責政府缺乏管理法令,造成不公平競爭。
此外,“專車”也帶來了安全問題,暴露出相關保險存在灰色地帶。去年,美國出現首例涉及打車軟件的訴訟案。
加強監管保障乘客安全
面對打車軟件的是是非非,法國政府采用了“一刀切”的政策,宣布從今年1月1日開始禁止“優步”打車服務。法內政部明確表示,“優步”打車服務“不合法”,因為有關部門無法確保參與此項服務的司機都購買了正式的全額保險,所以會對消費者構成危險。
同樣,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陸交局)在去年11月表示,為了保障乘客的利益和安全,計劃在2015年第二季度對第三方打車軟件服務進行規范管理,首要條件就是所有提供類似服務的司機須持有出租車駕照,且車輛已注冊為出租車。
在澳大利亞,各州實施的法規也不盡相同,但主要思路是不讓“黑車”得利,罰款不僅針對“黑車”司機,還有乘客。新南威爾士州對“黑車”司機的單張罰單金額高達2500澳元(約合1.27萬元人民幣),有關部門還會在給受罰司機的信件中講明,司機違反了該州交規,屬非法行為,可能面臨法庭訴訟。
在德國,漢堡和柏林監管部門去年先后發布禁令,以司機沒有合法執照、乘客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為由,禁止“優步”提供營利性私家車載客服務。在柏林,每違反一次禁令,軟件公司將面臨2.5萬歐元(約合18萬元人民幣)罰款,沒有資質而拉客的司機最高將被罰款2萬歐元(約合14.7萬元人民幣)。
美國輿論普遍認為,無論如何打壓,打車軟件對傳統模式的顛覆已不可逆轉,更高效的互聯網模式提升了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這也許是未來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