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通話App究竟會不會給運營商帶來損失,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當然會!他們在打電話上的收入減少了。所以去年微信電話本剛發布時,大家都猜測這將會是“通話費用的解放”和“運營商的顛覆”。
一方面,運營商呵呵不予置評,另一方面又有不知名的聲稱是移動內部人員笑稱:
“每年減少的收入也就100多億。這種變量放在運營商幾千億的盤子里,根本感覺不到。OTT的沖擊其實沒有外界炒作的那么兇猛。”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有錢任性?
除了易信,為何免費通話App都很低調
除了有錢,運營商能任性,還因為背后有政策撐腰。
按照信產部2003年2月公布的《電信業務分類目錄》,網絡電話屬于基礎電信業務,除具有基礎電信經營資格的4大運營商(電信、移動、聯通、以及衛通)外,任何其他經營實體均不得經營此項業務。后來在2013年,中信部發布征求意見稿允許除這四家之外的電信業務進行商用試驗的活動。雖然政策已有明顯的松動跡象。但該意見稿并未就網絡通話給出詳細的監管方案。
信產部將免費電話進行壟斷,也有明確的出發點。一方面傳統運營商都是國有資產,他們在建設傳統電話網時投入了大量資金,成本低的網絡電話一旦被開放,將產生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網絡電話可以任意的修改顯示號碼,政府也無法對網絡電話進行監控,這都存在高危風險。
針對政策問題,雷鋒網采訪了某個知名免費通話App的公關人員(對方有壓力不愿意透露公司和姓名),其表示:
“現在做這個都有政策風險。我們也很小心,不敢大力的推產品。雖然政策里沒有明說這個不可以做,也沒有說可以做,但是我們做這個,影響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有公司被約談很正常。”
運營商有沒有損失,反正現在是沒有
對運營商來說,損失主要發生在通話的部分。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三大運營商話音業務收入3752.4億元,同比下降6.7%。與此同時,非話音業務收入則穩步增長。
以中國移動為例,2013年,中國移動短信和話音收入累計減少163億,但其移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則增長了388億,從665億增至1053億。2014年前三季度,中國移動網絡數據流量同比增長98.6%。
基于目前二三四線城市Wifi的覆蓋率并不高,用戶大多數的時候還是在用數據流量使用免費通話。因此免費通話App的推出,運營商少的是語音通話的錢,得到的是數據流量的錢加上互聯網公司購買基站的錢。只要后者之和能夠彌補前者,那運營商還是坐擁金山。所以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運營商在語音方面收入的補償其實也是用戶和互聯網公司在買單。
那么問題來了,基于這樣的現狀,運營商為什么還要給互聯網公司找麻煩呢?雷鋒網推測,這其實是運營商內部利益不均而產生的問題。語音通話部門的業務費用減少了,總有人要為此負責,并且阻止它繼續衰落。雷鋒網針對這個問題向北京移動公關部的工作人員求證,對方給出的答復是不予置評。
運營商會一直笑到最后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還要看長遠發展,Wifi越發達,對運營商的影響就越大。不過運營商也不會坐以待斃,因為無論如何,他們對流量的把控都能保證他們成為利益的最大繼承者,互聯網公司怎么鬧,也不過是提線木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