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最早出現于我國西南部的云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 茶樹王 。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藥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于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藥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據考證: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夸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藥用開始的。 據考察, 茶 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 茶 是用多義字 荼 表示的。 茶 字的基本意義是 苦菜 ,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于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 茶與糧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 由于氣候等原因,當地并不產茶,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 以茶治邊 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 茶馬互市 。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 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 ,恒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 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 , 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 , 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 , 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 , 是偉大的慰藉品 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
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后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后,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云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后都還持續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云南大葉種的鮮葉制成,也叫作普洱散茶。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俗稱象豬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 美容茶 之聲譽。 歡迎您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