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簡介 一般在谷雨前開園,立夏前停采。采摘時間較短,每年只有l5~20天時間。分批采摘開面為一芽三、四葉,并嚴格做到 四揀 :一揀坐北朝南陰山云霧籠罩的茶山上茶葉;二揀生長旺盛的茶棵采摘;三揀粗壯、挺直的嫩枝采摘;四揀肥大多毫的茶葉。將所采的一芽三、四葉,從第二葉莖部折斷,一芽二葉(第二葉開面)俗稱 尖頭 ,為制猴魁的上好原料。采摘天氣一般選擇在晴天或陰天午前(霧退之前),午后揀尖。殺青、毛烘、足供、復焙四道工序制成 殺青:用直徑70厘米的桶鍋,鍋壁要光滑清潔。以木炭為燃料,確保鍋溫穩定。鍋溫110℃左右,每鍋投葉量75 100克。翻炒要求 帶得輕、撈得凈、抖得開 ,歷時2 3分鐘。殺青結束前,要適當理條。殺青葉要求毫尖完整,梗葉相連,自然挺直,葉面舒展。 毛烘:按一口殺青鍋配四只烘籠,火溫依次為100℃點90℃、80℃、70℃。殺青葉攤在烘頂上后,要輕輕拍打烘頂,使葉子攤勻平伏。適當失水后翻到第二烘,先將芽葉攤勻,最后用手輕輕按壓茶葉,使葉片平伏抱芽,外形挺直,需邊烘邊捺。第三烘溫度略降。仍要邊烘邊捺。當翻到第四烘時,葉質已經干脆不能再捺。至六、七成干時,下烘攤涼。足烘:投葉量250克左右,火溫70℃左右,要用錦制軟墊邊烘邊捺,固定茶葉外形。經過5一6次翻烘、約九成干,下烘攤放。 復焙:又叫打老火,投葉量約1900克。火溫60℃左右,邊烘邊翻。切忌捺壓。足干后趁熱裝筒,筒內墊箬葉,以提高猴魁香氣,故有 茶是草、箬是寶之說。待茶冷卻后,加蓋焊封。太平猴魁的優異茶質:其成品茶挺直,兩端略尖,扁平勻整,肥厚壯實,全身白毫,茂盛而不顯,含而不露,色澤蒼綠,葉主脈呈豬肝色,宛如橄欖;入杯沖泡,芽葉徐徐展開,舒放成朵,兩葉抱一芽,或懸或沉;茶湯清綠,香氣高爽,蘊有誘人的蘭香,味醇爽口。其品質按傳統分法:猴魁為上品,魁尖次之,再次為貢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彎尖等傳統尖茶。現分為三個品級:上品為猴魁,次為魁尖,再次為尖茶。傳統方法制作太平猴魁 一 1.采茶要做到 四揀 ,即揀高山不揀低山,揀陰山不揀陽山,揀生長旺盛的柿大茶茶棵,不揀其它品種的茶樹,揀挺直茁壯的嫩梢,不揀弱梢病枝。每天的采摘時間是上午六時至十時,即清晨朦霧中上山采茶,霧退即收工。2.4月中旬左右,當茶園中有10%的芽葉達到一芽三葉時,開園采摘。立夏前結束,歷時二十多天。3.采摘標準為一芽三、四葉,采用提手采。4.鮮葉管理:采下的鮮葉必須裝在潔凈、透氣的竹籃中,不可悶壓。及時攤放于竹制可透風漏水的大篾盤中二 揀尖1.按一芽二葉的標準進行挑選,做到 八不要 ,即對夾葉不要,過大、過小不要,瘦弱的不要,葉片全開的不要,生長不健全的不要,色淡、紫色的不要,節間過長不要,有病蟲危害的不要。2。將第二葉以下葉片連梗折去,末端留一厘米長的柄,揀尖后長度5 7厘米左右。(不符合標準的芽葉和揀剔出的葉片,另制魁片。)3天氣氣溫高,空氣干燥,晴天時,鮮葉在揀尖前和揀尖時上面要蓋上濕布,防止葉內水分蒸發過多,保持鮮葉鮮活。雨天時,鮮葉要攤放勤翻去水,將表面的水分晾干,否則干茶色澤發暗,品質下降。三 攤放1.攤放的目的,一是蒸發部分水分,降低茶葉細胞的張力,使葉莖由脆變軟;二是由于水分的散失而引起芽葉中的內含物質的一系列化學變化,為形成太平猴魁色香味的獨特品質,奠定物質變化的基礎。2.攤放場所要求清潔衛生、陰涼、空氣流通,不受陽光直射,鮮葉攤放在竹匾、曬墊上。攤放時間4 6小時。3.鮮葉攤放程度以葉質由硬變軟,開始失去光澤,青氣減少,清香初顯為宜。 四 殺青猴魁殺青的目的有五個方面:1.破壞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氧化,防止紅梗紅葉;2.使鮮葉失水,葉質柔軟,便于做形;3.加速鮮葉中某些化學成分水解和熱裂解,為猴魁香味奠定基礎。4.促使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去掉青草氣,使沸點高芳香質顯露,增加茶葉的香氣。5.理順茶條,便于做形。6.太平猴魁的殺青一定要采用鍋式殺青。(殺青鍋為平口深鍋,事先將鍋磨光洗凈,使鍋內光滑發亮。)為確保火溫穩定,應以木炭為燃料,鍋溫120℃左右,即手離鍋底16厘米(約5寸)時,感覺燙手,下葉后有 噼、啪、噼、啪 的響聲。每鍋投葉量2兩左右,先低低翻炒,每分鐘約30次,葉溫燙手冒熱氣時,翻炒高度增加,以散發熱濕氣,但手在鍋里揚的高度不出鍋面。翻炒動作要求 帶得輕、撈得凈、抖得開 ,茶葉不能在鍋內打滾,要同一方向邊炒邊抖邊理條,使葉片不散不翹,歷時約3 4分鐘。炒至鍋內聽不到響聲,葉質柔軟,梗折不斷,青氣消失,茶香透露,葉色暗綠,葉面略有白泡而不粘手為殺青適度。炒幾鍋后,要清除鍋上的茶汁,保持鍋內潔凈光滑。另外:猴魁殺青不能用油脂擦鍋,以免影響品質。7.殺青葉起鍋后,迅速薄攤于篾盤中,上下輕輕抖散,快速散發熱氣,舒展茶葉,然后上烘烘焙。五 整形將殺青葉一枝枝理平理直在篩網上,茶葉不相互折疊、不彎曲、不粘靠,上下篩網夾好后,用木滾輕輕滾壓,以葉片平伏挺直即可。過度重壓,壓破嫩莖和芽葉,會造成茶葉汁水流失,影響猴魁茶的品質。做形要輕。只要殺青殺得透、殺得勻,烘干時頭烘火工足,不拼命重壓茶葉桿子,它也不會變紅。六 三烘全過程頭烘(子烘)1.烘箱不能有木腥氣,新烘箱要反復烘放粗老茶,去除異味。2.炭火要燒透,防止出現煙味。頭烘要用放一面篩網的烘箱,不能用放3、4面篩網的烘箱,放一面篩網,有利于排濕。頭烘火工要足,即火溫要高100℃左右,手貼篩網有燙手感覺。每隔2分鐘左右翻一面,6 8分鐘后,七成干、葉片已有脆意、基本成形時,下烘拆夾,平伏地倒入篾盤中,攤晾30 40分鐘,讓茶梗中的水分滲透到葉子上,為第二次烘焙提供條件。二烘(拖老烘)1.采用烘籠為宜,火溫低于頭烘,約70℃,每烘投葉半斤至八兩,倒茶后輕拍烘頂邊緣數下,茶葉平伏落實后,用毛巾墊手在烘頂上全面按一次,每隔5分鐘疊翻一次,經5 6次翻烘,約20 30分鐘,于九成干嫩莖一折就斷時下烘,將茶葉放在篾盤里攤晾5 6小時,使水分慢慢地重新分布均勻后,再進行三烘。2.如用多層烘箱烘二烘,火溫控制在70℃左右,每隔3 4分鐘,翻面逐層上移操作,歷時半小時左右,下烘攤涼。三烘(打足火)三烘是最后一次烘干處理。為了提高干茶的香氣, 打足火 一定要用烘籠烘焙。烘籠溫度為80-90℃左右,較頭烘低、二烘高。每烘茶葉約1斤半,翻烘4 5次,翻烘時切記按壓,歷時20分鐘左右,至茶葉足干、手捻茶葉成粉末時即可起烘,并趁熱裝入鐵桶內,搖平按緊,待冷卻后蓋蓋,密封貯存。七 成茶太平猴魁制成,入袋保存。在儲存過程中最好要冰箱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