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碧螺春茶外形卷曲如螺,茸毫畢露,銀綠隱翠,細嫩緊結,有許多與其他名茶不同的特點。沖泡后白云翻滾,雪花飛舞,香氣清高持久,水色淺,味醇而淡,回味無窮。用溫開水沖泡,仍能沉于杯底。如先放水后放茶,也照樣下沉,葉底如雀舌,放香展葉,堪稱名茶極品。碧螺春采制技藝高超,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摘得嫩,三是揀得凈。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雀舌。碧螺春茶采摘時間較早,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炒制時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高級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足見茶芽之細嫩。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后杯中白云翻滾,清香襲入,是國內著名的名茶,常被作為高級禮品。 碧螺春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有關碧螺春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清康熙年間,當地人在洞庭湖東碧螺峰石壁上發現了一種野茶,便采下帶回作飲料。有一年,因產量特多,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懷里,不料茶葉沾了熱氣,透出陣陣異香,采茶姑娘都嚷著:嚇煞人香!這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異常濃郁。于是眾人爭傳,嚇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認為嚇煞人香這個名字不雅,便賜名為碧螺春,從此沿用至今。 處于常州市武進區潘家、雪堰兩鎮的城灣、費巷等低山地區盛產茶葉,主產品碧螺春茶享有盛名。本店所銷售之茶葉即為雪堰鎮費巷所產。費巷地處太湖灣,種茶歷史悠久,是長三角地區少有的世外桃花源。這里四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空氣清新,茶葉期長。優越的生態環境形成了綠茶獨特優異的內在品質:富含鋅、硒、氨基酸、茶多酚、兒茶素、維生素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有益成份。當地所產碧螺春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清香淡雅、鮮醇甘厚、回味綿長,其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賞碧螺春是一件頗有情趣的事。品飲時,先取茶葉放入透明玻璃杯中,以少許開水浸潤茶葉,待茶葉舒展開后,再將杯斟滿。一時間杯中猶如雪片紛飛,只見白云翻滾,雪花飛舞,觀之賞心悅目,聞之清香襲人,端在手中,頓感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令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