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正山小種【等級】:一級【湯色】:琥珀【蓋香】:芬芳細膩、香氣端莊優雅.【口感】:蓋香水香一致、湯水醇厚、爽口、有香、喉韻山場皆佳。正山小種飲用方法:首先建議使用它適于用大壺或大杯沖泡(就如北京的大碗茶),這樣會更好的保持它的香味和滋味,有些茶待茶湯冷后會出現苦味或澀感,而正山小種茶湯冷后確會有甜味潤口,且耐泡再濃也不苦的特點。用紅茶茶壺茶杯組泡,杯子選用白瓷杯。如果確實要采用工夫泡法也可,最起碼要用瓷類別的蓋碗不能用紫砂壺沖泡的。即將5-10克紅茶放入白瓷杯中,然后沖入沸水,先聞其香,再觀其香,然后品味。一杯茶葉通常可沖泡很多次(與烏龍茶的工夫泡法基本相同)。評審主要從,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這幾個方面來看,其分值以.香氣和滋味站的比例最大,在其表現中,湯色以紅明清澈為最佳,香氣好的正山小種應該具備濃厚的桂圓味,越強則越佳,滋味以醇厚帶甜者為佳,其次為醇厚,醇正,平和;葉底,深紅嫩勻外最佳,其次下來為暗紅,尚軟,粗大.說得俗點就是,越好的正山小種,它給你的感覺好,桂圓味(松煙味)高,滋味上,越好的正山小種味道越醇厚。 小種的起源1717年 小種 一名,見于1717年崇縣令陸廷燦的《續茶經》: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 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名為名,每株不過數兩。 1732年 崇安縣令劉靖在《片刻余閑集》中寫有 凡巖茶皆各巖采摘焙制,遠近買客于九曲內各寺廟購覓,市中無售者。本省郡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于屋村各行。 這里指的江西烏,雖集散于星村,亦難說是紅茶,更難講是小種。小種紅茶出現的時期,難見史料。自五口通商之后,外商來華搶購茶葉,閩紅的坦洋、政和、白琳工夫應運而生,小種紅茶亦出現的時期,難見史料。1751年 董天工撰的《[wiki]武夷山[/wiki]志》中亦有小種之名: 茶之產不一,崇建延泉,隨地皆有,分巖茶、洲茶、附山為巖,沿溪為洲,巖為上品,洲次之,采摘烘焙,須得其宜,然后香味兩絕,第巖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 。以上兩史料所提及之小種均不是指小種紅茶。五口通商之后 外商來華搶購茶葉,閩紅的坦洋、政和、白琳工夫應運而生,小種紅茶亦出現在這個時候。 當地有這樣一段故事:清道光未年,因時局動亂不安,有一次一支軍隊從崇安星村過境,占駐茶廠,進廠的青茶,無法及時烘干,所存青茶因為積壓發酵,變成了黑色,并產生了特殊的氣味。廠主心急如焚,趕緊用鍋炒和松柴松干。稍加篩分揀剔,便裝箱運往福州,托洋行試銷。不斷這種特殊香味的小種茶,竟引起外商的興趣,生意不大好,獲利不少,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于是外商年年訂購,從此小種紅茶風靡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