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故名黑茶。六大茶類之一。屬全發酵茶。主產區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 簡介: 最早的黑茶是由湖南安化生產的,由綠毛茶經蒸壓而成的邊銷茶。古時由于四川的茶葉要運輸到西北地區,當時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必須減少體積,蒸壓成團塊。在加工成團塊的過程中,要經過二十多天的濕坯堆積,所以毛茶的色澤逐漸由綠變黑。成品團塊茶葉的色澤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獨特風味,這就是黑茶的最初由來。黑茶也是利用菌發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種茶葉。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較粗老,制造過程中往往要堆積發酵較長時間,所以葉片大多呈現暗褐色,因此被人們稱為 黑茶 。黑茶按照產區的不同和工藝上的差別,可以分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和滇桂黑茶。對于喝慣了清淡綠茶的人來說,初嘗黑茶往往難以入口,但是只要堅持長時間的飲用,人們就會喜歡上它獨特的濃醇風味。黑茶流行于云南、四川、廣西等地,同時也受到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的喜愛,現在黑茶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黑茶屬于后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生產歷史悠久,以制成緊壓茶邊銷為主,主要產于湖南的安化縣、湖北、四川、云南、廣西等地。主要品種有湖南安化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邊茶、廣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 以史為鑒: 黑茶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馬互市。唐德宗貞元年間,約785-804年。據《封氏聞見錄》載: 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湖南茶葉生產歷史十分悠久。歷史記載的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的炎帝神農氏,最后就葬于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縣鹿原陂,證明在炎帝神農氏時代,湖南就有茶樹生長,并被神農氏發現和利用。至今炎陵縣山上仍有野生茶樹生長。 天尖、貢尖、生尖在湖南歷史上稱為 三尖 茶,是湖南黑茶的上品,采用谷雨時節的鮮葉加工而成。滋味醇厚,品質穩定,甘潤爽滑,有獨特的松煙香。三尖茶采用篾簍散裝,是現存的最古老的茶葉包裝方式。天尖、貢尖、生尖加工技術較為簡單,原料經過篩分、風選、揀剔、高溫汽蒸軟化、揉捻、烘焙、拼堆、包裝等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