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農科益豐室內小龍蝦養殖技術,養殖小龍蝦養殖怎么樣
武漢農科益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電話:400-7780266
I807I700882
公司: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道武漢青魚原種場
武漢農科益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物科技、特種水產養殖及技術為核心,集科研、繁育、技術推廣、銷售為一體的多元化農業發展科技型企業。公司專業從事特種高效水產品養殖及技術推廣。公司秉承“以服務為基礎,以技術為核心,以科技求發展”的宗旨,銳意創新,不斷發展,現已成為具有國內特種水產養殖核心競爭力的農業科技型企業。
公司坐落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湖農場(武漢農業集團青魚良種場),場地面積l600畝,其中水產綜合養殖面積達l200畝,擁有現代標準化的育苗孵化池和科研基地。公司先后成立種苗培育、養殖孵化、飼料研發、市場推廣及技術服務等部門,與國內多家水產權威科研機構、農業院校有長期技術合作,在技術上真正實現了綠色環保、健康增收的現代農業質量標準。公司通過經過多年的養殖和繁育,不斷進行技術優化和改良,掌握了淡水工廠化養殖、淡水家庭養殖、外塘養殖、室內水產養殖及種苗優化等核心技術,確立了完整的內陸淡水養殖的專屬技術體系。公司所培育的各類淡水種苗具有成活率高、生長快、產量大、利潤高、適應能力強等優點,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贊譽!
科學發展 轉變方式
率先在全國實現農業基本現代化,江蘇實踐在先,探索在前。
今年6月,在全省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工作會議上,我省又在國內率先制定出臺“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以一個“可操作的藍本”引導各地到2020年實現農業基本現代化。
指標體系新鮮出爐
農業現代化有了“硬杠杠”
“以色列的設施黃瓜,畝產量達到了80噸,而我省一般為兩千到四千公斤——差距和潛力都十分驚人。如果我們的畝產也能提高到80噸,每斤黃瓜哪怕只賣0.1元,效益也將十分可觀。”省農委副主任蔡恒在接受采訪時,用這一生動例證,點明現代農業高產出、高效益的魅力。
在我省現代農業的指標體系中,“農業產出效益”是第一大類的指標。
省農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制定提出科學合理、導向鮮明、便于監測的指標體系,目的是引領各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圍繞著已定的目標努力。今年6月正式公布的指標體系文本,分為農業產出效益、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設施裝備、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支持保障等六大類21項指標。“這些指標,可以說既借鑒了國外農業現代化的共性特征,又體現了江蘇的省情和農業特點,同時兼顧了蘇南、蘇中、蘇北農業發展的不同情況。”省委農工辦主任曲福田指出。指標要在江蘇落地,契合省情特點十分重要。比如“糧食畝產”這個指標,本來不是農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很多發達國家都不追求糧食單產,“我們把它列入指標體系,應該說是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一個體現——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是要保證糧食供應,確保糧食安全,江蘇人多地少,土地后備資源有限,要確保糧食總產,出路就在做好6606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的基礎上,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主攻單產。”
在指標體系中,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到2015年,全省初步建立農業現代化體系,蘇南等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20年,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資源小省揚長避短
打造“四個強省”彰顯競爭力
農業現代化,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
省委常委、副省長黃莉新說,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關鍵是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四個轉變”:農業增長由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和化學投入品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資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生產由主要依賴自然條件生產向依靠設施的可控生產轉變,農業經營由分散的家庭經營向專業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發展由主要農業的一產向促進農業的一、二、三產協調發展轉變,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省農委主任吳沛良的一番話耐人尋味。他說,江蘇是土地資源小省,在發展現代農業中,土地越來越寶貴,不可能靠總量取勝,必須以農產品的質量、品牌占得優勢,靠先進的農業技術打造競爭力,這是江蘇農業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做到了這幾點,農業產出效益、農業科技進步等指標才能落到實處。”
指標體系提出,江蘇農業要建設“四個強省”。這為一個工業大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明晰了方向——
打造優質糧油產業強省。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加快糧棉油高產技術普及化,力爭糧食畝產年遞增1%,到2015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800萬畝左右,總產穩定在650億斤左右,保障口糧省內自給。
打造高效設施農業強省。突出發展設施園藝業、規模畜牧業、特色水產業,到2015年全省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達到l100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達到15%,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50%,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8%。
打造農產品加工流通強省。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新型流通,到2015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5∶1,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達到70%。
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強省。健全完善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教育培訓“三大體系”,到201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
產業新機制活
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在蘇州家樂福超市,昆山玉山鎮的“玉葉”蔬菜旁安放了一臺查詢終端,顧客掃描蔬菜上的條形碼,便可對蔬菜種植中的種子、施肥、施藥、采收等信息一目了然。
這是農業新興產業的一個微鏡頭。小龍蝦養殖技術用吳沛良的話來說,江蘇要大力發展農業新興產業,瞄準世界農業發展的前沿,突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生物農業、智能農業、創業農業、物聯網農業,把江蘇打造成全國最重要的農業新興產業集聚區。
眼下,江蘇各地新型農業正蓬勃發展,當農民變得輕松起來了。宜興楊巷鎮安樂村56歲蟹農印德明的蟹塘內用上了物聯網,無線網絡將水下信息傳到岸邊監控器,有了自動增氧,再也不需要人工起夜增氧了。在宜興,用物聯網養蟹2年內就擴大了5個鄉鎮,覆蓋水產養殖面積1萬畝小龍蝦養殖前景。
高效農業實現信息化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在海門鵬翔循環小龍蝦養殖材料生態農業園監控室內,公司董事長唐慧娟說,龍蝦場引進全世界最先進的智能化母龍蝦電子管理系統,實行福利飼養。電腦會根據每頭母龍蝦肥瘦、大小等實時耳標信息,制定出最優化的飼養方案。一旦系統分析出哪一頭母龍蝦即將生產,便會自動將其隔離到待產圈。
如今,在大宗農物種植、多種養殖中,智能監控系統、自動噴灌系統、自動控溫系統等先進技術,已經運用到我省不少生產基地和高產示范片中。
創新經營機制,在指標體系中多處亦有體現。根據指標體系要求,到2015年,全省參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比重將達到80%,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0%,高效農業保險覆蓋面達到60%。
目前,江蘇農民合作組織總數達到3.8萬個,入社農戶比重提高到42%,入社農戶比例、登記成員數、出資額等均居全國首位。省農委副主任蔡恒表示,指標體系要求到2020年入社農戶數增長到80%,“關鍵還得看質量,看合作組織的帶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