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成品茶的外觀呈白色,故名白茶。六大茶類之一。白茶為福建特產,主要產區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陽等地?;竟に嚢ㄎ?、烘焙(或陰干)、揀剔、復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此外,中國浙江的安吉白茶和貴州正安白茶因自然變異整片茶葉呈白色,不同于帶有白色絨毛的一般白茶,此二者都屬于綠茶。白茶,又稱福鼎白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白茶是指一種采摘后,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市首創的,因此又稱為福鼎白茶。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么是白色,這是由于人們采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白毫顯露。比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寧波的白毫銀針,還有白牡丹。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陳櫞教授在《茶葉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可見唐代長溪縣(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種。因其僅有名稱,能否作為起源證據還有待進一步商榷。有的學者認為白茶始于神農嘗百草時期,湖南農學院的楊文輝先生就持此觀點。他發表的《關于白茶起源時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現早于綠茶。白茶是茶葉里的瑰寶,藥效性能很好的茶之奇葩。根據民間長期飲用和實踐及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白茶具有解酒醒酒、清熱潤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壓減脂、消除疲勞等功效,尤其針對煙酒過度、油膩過多、肝火過旺引起的身體不適、消化功能障礙等癥,具有獨特、靈妙的保健作用。民間采用它制作成清醇的“白茶餅”,因其獨特風味和保健作用流傳到南洋一帶,至今在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