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子的起源從石器時代起, 席子 就已經成為人們常用的生活器具之一了,只是那時的席子比現在的要粗糙許多。從奴隸社會早期開始,我國人民就已經開始注重禮節,那時的人們每天清早起床之后就要把席子藏在非常隱秘的地方,因為那時的人們認為讓別人看見自己家的席子是很不禮貌的。從奴隸社會后期起,人們的坐具分為 筵 和 席 兩種, 筵 以蒲草或葦子編織,面積較大; 席 的材料要精細些,面積也較小。唐宋以前,并無桌椅之類的高架器具,只有矮小的幾案一類的東西,古人談話、寫作、進食等,都是就地而坐,唯一可以講究的就是在地上鋪設席子,如同我們在日本、韓國家庭見到的那樣。因為要就地坐在席子上,所以我們又說 席地而坐 。由于古人十分注重禮儀,所以鋪席也有講究,從天子、諸侯、士大夫及老百姓都有嚴格規定。一般說來,無論宴請賓客還是家庭就餐,要在鋪好的席子上放置幾案,按照地位與身份的不同,所鋪席子的數量也不同,鋪在下面的席子稱為 筵 ,鋪在上面的席子稱為 席,合稱 筵席 , 筵席 也就由鋪設的器具漸漸有了 餐食 的意思,并生發出 酒席 、 酒筵 等同義詞,而 擺席 、 擺筵 也就隨口可說了。這個當初鋪在地上的席子,可以顯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在如今的生活中卻早已不那么重要,北方人只有在暑天鋪上點涼席以求坐臥舒適,南方人或許用得多一些。但是由這個席子產生的事物卻相當相當重要,比如 主席 ,按當初的意思只是 席子上的主要座位 ,現在成了一個職位,如果是 國家主席 ,就是唯一的最高的職位; 席位 ,按當初的意思也只是 席子上的一個位置 ,現在成了團體或集會中的一個位置;其他如 出席 、 列席 、 入席 、 退席 、 缺席 等等,都來源于席子,現在卻與席子沒有什么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