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益豐小龍蝦養殖需要多久,哪里有小龍蝦養殖
武漢農科益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電話:400-7780266
I807I700882
公司: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道武漢青魚原種場
武漢農科益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物科技、特種水產養殖及技術為核心,集科研、繁育、技術推廣、銷售為一體的多元化農業發展科技型企業。公司專業從事特種高效水產品養殖及技術推廣。公司秉承“以服務為基礎,以技術為核心,以科技求發展”的宗旨,銳意創新,不斷發展,現已成為具有國內特種水產養殖核心競爭力的農業科技型企業。
公司坐落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湖農場(武漢農業集團青魚良種場),場地面積l600畝,其中水產綜合養殖面積達l200畝,擁有現代標準化的育苗孵化池和科研基地。公司先后成立種苗培育、養殖孵化、飼料研發、市場推廣及技術服務等部門,與國內多家水產權威科研機構、農業院校有長期技術合作,在技術上真正實現了綠色環保、健康增收的現代農業質量標準。公司通過經過多年的養殖和繁育,不斷進行技術優化和改良,掌握了淡水工廠化養殖、淡水家庭養殖、外塘養殖、室內水產養殖及種苗優化等核心技術,確立了完整的內陸淡水養殖的專屬技術體系。公司所培育的各類淡水種苗具有成活率高、生長快、產量大、利潤高、適應能力強等優點,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贊譽!
隨著中國養龍蝦業的快速發展,養龍蝦的門檻在不斷提高,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然而,養龍蝦作為傳統行業,始終面臨著引進人才難和留住人才難的巨大困擾。在這個制約著中國養龍蝦業發展的問題上,廣東德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興股份”)副總經理姚燕青女士提出了她的看法,同時也分享了德興股份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 德興股份成立于l996年,是一家以“自繁自養一體化生態養殖模式”為核心,集生龍蝦養殖的基地建設、繁育、龍蝦苗培育、智能龍蝦場建設及推廣為一體的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致力于打造環境友好、綠色健康的生龍蝦生態養殖產業。 近年來,德興股份發展迅速,現已建成十余個標準化生態健康養龍蝦基地分布廣東、山西、吉林等地,并在上海等地為客戶建設標準化生態福利農場。這種標準化生態健康福利養龍蝦基地,便是早已享譽業內的德興北歐智能農場。姚燕青介紹,德興北歐智能農場是以智能化環控系統的先進設備為核心,通過合理配置設施,并采用歐盟標準化健康福利養殖建造體系,實現節能環保、高效土地利用率、人員合理配置、龍蝦群高效流轉、現代化智能養殖場。 其具有三大核心優勢: 一、每個單體僅需占地20畝,建設周期為5個月,可飼養2000頭母龍蝦,年出欄龍蝦苗達5萬頭以上,生產人員僅需8人。 二、在自身20多年的養龍蝦經驗,10多年的自動化養殖基礎上,融合歐美養殖優勢,對現代化智能龍蝦場進行深入研究,實踐并制定了符合不同氣候條件的龍蝦場建設方案,形成了以南方廣東“高溫高濕”、中部山西“高溫干燥”和東北吉林“寒冷干燥”三大模式為核心的龍蝦場建設方案,可覆蓋了中國南、中、北各個地區的氣候差異,適應性極強。 三、糞污處理上采用種養結合、資源化再利用模式,鋪設管道到農田互惠雙贏,并有機結合工業化處理模式。同時整個場區配置歐式和美式兩種高效的空氣凈化系統,氣體處理后完全符合排放標準。 對人性的關懷 作為一家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龍蝦場,北歐智能農場對人員需求極少。同樣是出欄5萬頭龍蝦苗,行業內往往需要生產人員大致在30人以上,加上后勤人員更是將近50人,而德興北歐智能農場通過先進智能化設備解決小龍蝦養殖賺錢大部分原本由人力完成的工作,只保留必須的生產人員:場長1名、配懷舍3名、產房3名、保育1名,外加后勤人員4名,一條生產線總共才12人。這在中國人口紅利已消失、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無疑極大緩解了龍蝦場在人員需求方面的壓力。而人員少,管理精簡,也使其真正具備了快速復制的基礎。 “我們的龍蝦舍幾乎看不到人員走動,一是因為人少,二是因為很多工作都不需要人去做。”姚燕青說,德興北歐智能農場利用機器減少人員需求的同時,也把生產員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近80%的體力活都交由機器去完成,生產員工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管理設備及龍蝦群健康。 但需要的人員少,并不代表完全不用人。姚燕青指出,人依舊是養殖場的核心存在,只是當一個人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疲憊不堪時,往往很難再用心去把龍蝦養好。人性便是如此,德興北歐智能農場的出發點實際上也是圍繞人性。 建立人才原動機 目前,德興北歐智能農場的PSY已超過26頭。8名生產員工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還得益于德興股份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 2016年始,德興股份成立養龍蝦學院,主要負責為德興北歐智能農場招納、培訓、供應和管控人員。姚燕青說,德興股份每年常規性的在合作院校選拔優秀的學生,實習培訓。養龍蝦學院則針對合適的人員做針對性培養,基于德興農場的現有體系,采取實操與理論結合進行培訓,讓其能快速掌握配種、分娩、保育等主要崗位的工作和批次化龍蝦群高效流轉計劃及管理。6個月的培訓期過后,進行綜合考核。
“在這6個月的時間里,每一個實習生至少會成長為一名副組長,或者一名員,優秀的人可能只需要3個月。”姚燕青表示,目前包括客戶龍蝦場的人員,同樣采取這種模式供應。通常情況下,客戶按照德興北歐農場的人員編制提供受訓人員,養龍蝦學院安排進行6個月的培訓小龍蝦養殖地區,之后在龍蝦場滿足投產條件時,配備資深場長進駐半年至一年協助全新的德興北歐智能農場啟動。如此一來,養龍蝦學院就像是一臺人才原動機,能夠源源不斷的為北歐智能農場培養和供應人才。 姚燕青介紹,人才原動機打造“l26輸出健康福利養殖模式”,簡稱德興l26模式:“1”是指建設規劃歐盟標準的健康福利德興北歐農場,“2”是指整體提供德興丹美系7525和5050 NSR,“6”則是系統化人才培養以及6-12個月的新龍蝦場啟動(如明珠湖-上海崇明島北歐農場)。 龍蝦場啟動內容包括:制定生產計劃、工作計劃和生產安排;持續人員日常;生產數據記錄,分析和撰寫每周生產報告;提供獸醫指導和龍蝦群健康管理;問題的發現并提供解決方案等等。 而為客戶培育能夠運作北歐農場的人才,并且啟動新龍蝦場是德興股份/上海德牧(德興下屬子公司,提供設計建設德興智能北歐農場的服務)的一大服務優勢,讓行業客戶在走智能化龍蝦場的道路上、小龍蝦養殖產量龍蝦場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走的更自信,更放心! 白紙也有天空 實際上,養龍蝦業在我國仍是相對傳統的行業,自動化、智能化還在起步階段,專業人才的梯隊沒有跟上,而北歐智能農場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一些在傳統龍蝦場多年的從業者適應困難。其中,受傳統養殖方式的影響,思維固化,難以轉變是最為主要的原因。 德興股份選拔人才以院校學生為主是因為其還未深入龍蝦場,更像一張白紙,但又具備一定的教育背景,可塑性強,也更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姚燕青表示,在北歐智能農場工作不需要工作經驗,只要肯用心學,愿意在一個新型龍蝦場沉淀下來,其他的養龍蝦學院會逐步培養。 且與傳統龍蝦場不同的是,在德興北歐農場員工可以學習到設備使用、維護,如何調教龍蝦群、關注護理龍蝦群健康,以及如何達到龍蝦群最高效流轉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能為以后扎根新型龍蝦場打下良好基礎。 長效的人才鼓勵培養機制 另一方面,為了保障人員的穩定性和留住人才,德興股份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體制。 姚燕青說,相對于那種在“辦公室”的工作,養龍蝦確實比較辛苦,學生群體在思想和心性方面,不夠成熟,容易浮動。但德興股份的晉升管理架構不鼓勵浮躁,每個員工應在其崗位上打磨對應需要的時間、與耐心方可提升。對此,德興股份有幾種措施應對: 一、與福建龍巖畜牧獸醫學院等院校深度合作,創辦德興班,篩選合適的學生,對符合條件的優秀學生發放相應的獎學金,并了解學生的職業規劃。 二、養龍蝦學院在招聘的時候進行把控,會把更多的機會留給那些有意向在德興股份長期發展的人,確保招到有穩定潛力的人員。 三、在他們可能出現波動的潛伏時期,通過制度幫助他們度過。 同時設置長效的人才鼓勵培養機制,不斷地為優秀的人才開創發展空間和更高更大的平臺。姚燕青說,在德興股份的組織架構中,升職有兩個硬性指標,一是生產成績好壞,二是培養的人才數量。 拿德興股份的場部人員晉升架構來說,主要職務有總監、區長、一至六級場長、一至三級/六級副場長、組長、副組長等,擁有非常廣闊的提升空間。但若想升職,就必須有培養出足夠的人才,并且被培養的對象也有職務提升,才算為德興股份成功真正培養了人才。簡而言之就是,不但你自己要優秀,還要讓你培養的人也優秀。否則,再好的生產成績也只能拿績效獎金。而在如此廣闊的提升空間下,也根本無需擔心后來者居上。 同時,德興股份也有兩個晉升方向:路線和管理路線。有,自己能做到最好,但是管理能力較一般,德興股份會讓其往崗位走,避開人員管理缺點,同時也穩定一些關鍵崗位,避免波動;有管理能力的則往管理方向晉升。 姚燕青說,在任何一個行業,如果沒有沉下心用至少三年的時間來學習打造扎實的基礎,很難往管理層、高層晉升!尤其是剛剛進入社會第一份工作的前三年最為關鍵,在這三年中,通常塑造了一個人扎實的功底,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人員協助溝通的能力。只有在這三大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成長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世界很大,德興很美 養好人,才能養好龍蝦。無論多么先進的設備,多么智能化的龍蝦場,人員穩定才是成績的保障。姚燕青說,龍蝦場留不住人,更多的還是因為龍蝦場自身的問題。新加坡本來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沒資源沒人才。李光耀執政為了吸引外來投資及人才,把新加坡打造成為投資環境穩定,人才愿意留下來的宜居花園城市,成就了現在的擠進第一世界的新加坡。其實,人都希望留在一個優越的環境下生活,如果龍蝦場能給員工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好的生活環境,那員工為什么不愿留下來? 德興股份不惜斥巨資建設一個優美的花園式龍蝦場,建設辦公大廈,建設員工套房,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此。 當然,大企業有大企業的宏偉,小企業也有小企業的精致,姚燕青認為只在企業有沒有用心去做。 對于員工的去留,姚燕青則表示,一個人或許不會在一個企業呆一輩子,尤其是年輕人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但還是希望每個員工至少能在德興股份工作4~5年,因為經過這段時間的工作,一方面擁有足夠的沉淀,得到了成長;另一方面為德興股份做出了貢獻,得到了認可。這時候即使離開,德興股份也為社會輸送了一個人才。 “我們認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我們努力讓員工的優勢最大程度的發揮,避免其缺點的發揮。德興也一直在努力讓我們的員工工作的更快樂、更有滿足感,生活過的更好,更有責任感。”姚燕青說,德興股份其實有很多“回頭客”。一些員工在離開后還會再次回來,也許他們曾經是覺得世界很大,應該去看看,但最終還是懷念德興股份的美好,對此德興股份依舊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