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梯保有量已超過100萬臺,且保持每年20%的遞增速度,市場前景樂觀,這么大的一塊“蛋糕”,各企業分食極不均衡。目前電梯生產企業中跨國公司的產量超過80%,其中美國奧的斯、瑞士迅達、芬蘭通力、德國蒂森、日本三菱、日立、東芝、富士達等13家大型外商投資公司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達到了74%。進入中國市場僅10年的華升富士達電梯就已遍布首都機場、北京地鐵、上海商城、北京國貿等全國20多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中。
形成這種局勢的主要原因是國產電梯知名度不高。”中國電梯協會理事長任天笑表示,“某些采購單位甚至會直接要求采購外資或合資品牌,無疑把民族品牌擋在了門外。” 在這個追求品牌效應的年代,國產電梯品牌顯然吃了大虧。
從電梯行業的發展史不難看出,一些外資電梯企業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積淀后的品牌效應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幫助,而我國的電梯企業起步較晚,多數只有10~20年,成為國產電梯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業內專家認為,盡管一些電梯采購項目中沒有出現國產品牌的身影,但作為企業而言,不能只是一味地發“牢騷”,雖然目前的市場機制不夠完善,但更要看到自身的不足,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國產電梯企業要想改變被動局面,苦練內功,不光表現在擁有過硬的產品以及強大的品牌效應,還著眼開拓市場,狠抓現場管理,對安裝的每部電梯進行專業維保,對事故進行預先診斷,從產品質量、服務網點建設、企業成本控制等方面加強努力,這才是首要任務。
本文來源于:http://www.yuandangdtp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