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寒 | 產品形態:條 |
性狀:條 | 產品屬性:無脊椎類動物 |
品名:蜈蚣 | 產地:湖北 |
炮制工藝:曬制 | 用途:中藥制藥原料 |
味:辛 |
蜈蚣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
,中風口,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瘡瘍,瘰疬,毒蛇咬傷等證。
現代臨床上還用于治療結核病(結核性胸膜炎、結核性肋膜炎、肺結核、散發
性結核、骨結核、乳腺結核及頸淋巴結核等),癌癥(食道癌、乳腺癌、皮
品名 蜈蚣 產地 湖北襄樊
產品屬性 無脊椎類動物 味 辛
毒性 有毒 產品形態 段
炮制工藝 曬制
名稱:蜈蚣
類別:平肝息風藥
拼音:WU GONG
別名:吳公、天龍、百腳
藥用部位:干燥體
藥材性狀:本品呈扁平長條形,長9~15cm,寬0.5~lcm。由頭部和軀干部組成,
全體共22個環節。部暗紅色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
端稍突出,兩側貼有顎肢一對,前端兩側有觸角一對。軀干部第一背板與頭板同
色,其余20個背板為棕綠色或墨綠色,具光澤,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
兩條縱溝線;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節兩側有步足一對;
步足黃色或紅褐色,偶有黃白色,呈彎鉤形,最末一對步足尾狀,故又稱尾足,
易脫落。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微咸。
栽培要點:
產地:江蘇、湖北、湖南
采收加工: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
喁,半身不遂,傷風,風濕頑痹,瘡瘍,瘰疬,毒蛇咬傷。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溫;辛;歸肝經;毒
功能主治: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
喁,半身不遂,傷風,風濕頑痹,瘡瘍,瘰疬,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g(1~2條);研末,每次0.5~1g;或入丸、散。外
用:適量,研末撒或油浸涂敷。
禁忌:本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血虛生風及孕婦禁用。
蜈蚣的作用:
1、抗腫瘤作用:蜈蚣提取物對動物移植性腫瘤有一定作用。
2、抗菌作用:本品水浸液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體外試管
法表明,本品水浸液,乙醇、乙醚提取液對葡萄球菌,八疊桿菌、綠膿桿菌、白
色念球菌并不顯示直接的抑制作用。
3、促進免疫功能: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服藥前血清IgG和E玫瑰瑰花環形成
率分別為0.034 0.025mg/L和0.213 0.022mg/L。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
環形成率明顯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 0.05,0.01。
【功能主治】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主驚風,癲癇;痙攣抽搐;中
蜈蚣是節肢動物。又名天龍,因足很多,別名百腳蟲、千足蟲、百足蟲、金頭蜈蚣
、多棘蜈蚣、黑頭蜈蚣,主產于湖北、浙江、江蘇、安徽四大產地,其次湖南、河
南等也有分布。
身體又扁又長,大約有12厘米左右,金黃色的頭上長了一對細長的觸角和一對單
眼,嘴是由一對大顎和一對小顎組成。身體由21節組成,背面是暗綠色,腹面是
黃褐色,每節上都生長著一對足,第一對稱 顎足 ,足上有發達的爪和毒腺,
最后一對向后延伸像是尾。
蜈蚣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間,行動十分敏捷,每當晚上外出捕食小動物,白天閉
門不出。我國各地常見的是少棘蜈蚣。蜈蚣在中醫學上有重要的醫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