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以居為安。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門,孔夫子的《論語?雍也》云:“誰能出不由戶(戶:門)?”道理雖很簡單,卻包蘊豐富。 門與人類同生同存 門出現的確切時間,難以考證,也不必細細考究。不過,早在我們的祖先穴居于巖洞那個年代,門的雛形可能就產生了。大概是從人類一產生了人類意識,產生了家居意識,也就產生了門吧。山頂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擋些石塊、樹干之類的東西以作屏障,不就是原始的人類之門嗎?許多人不正是通過這扇門才看到了人類的童年嗎? 誰是最先步入華夏建筑文化之門的第一人?上古神話的回答是:有巢氏。《韓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大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有巢氏。”大概自人類從樹上爬下來,自有巢氏在地上架木造屋棲身以后,便有了門。 《詩經?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這是一種十分簡陋的門。 《易經?系辭》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或言為避禽獸,或言以待風雨。 《玉篇》稱“人之所出入也”為門,而《博雅》則說:“門,守也。”看似矛盾的界定,其實是道出了門的作用至少有二:一是供人“出入”,二是“守”。守者,防也。防什么?我想原始之門是為了防止野獸偷襲,且兼以御寒;而現代之門,則有防同類的責任,就是防盜賊。 所以,《釋名》上曰“門,幕障衛也”,那是極準確而又精當的解釋。“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門的另一層含義就是隱蔽深幽,掩飾內里。尋常百姓,即使兩口子發生口角,也要掩上房門,惟恐鄰里聽見,家丑外揚。更不用說,那些綺戶紅樓的朱門巨富,許多骯臟罪惡事,隱秘莫深。至于皇宮高墻之內,迷眼蕩魂的笙樂翠袖,冷宮呻吟的血淚悲劇,對外人永遠都是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