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環菌生活。蜜環菌生長發育主要靠主要靠分解吸收樹木營養,因此,培養好的“菌材”是提高天麻產量的關鍵。1、備料。能生長蜜環菌的樹種很多,常用的有北方的柞樹、樺樹等。南方的青杠、野櫻桃、水像樹(經久耐用,維持時間長)、椴樹、榿木(易腐爛)等。選直徑7~13厘米的新鮮樹干、枝條,鋸成70厘米左右的小段,以邊備料邊培菌為好。整料后,每一木段必須破口,把樹皮砍傷多處,深達木質部3毫米左右,以利蜜環菌接種。破口的方法有魚鱗、環形口、條形口等幾種。2、準備菌種。菌種的來源,一是采集野生菌,二是利用已經栽過天麻的舊菌材,三是室外培養的菌種,四是室內培養的純菌種,如用野生菌種應切成短節碎塊,因蜜環菌索具有從兩端斷面繼續生長的特性,切碎后,增加斷面,從而增加接種的機會。3、培植菌材的時間。3~8月均可,皮厚、南堅的樹種,一般接菌和發菌較慢,應提前培菌;皮薄、質松樹種接菌和發菌較快,可遲點培菌,一般以3~4月樹木開始生長以前較好,此時樹木不易脫皮,氣溫較低,濕度較大,接菌后容易發菌。6~8月培養菌材,要避免雜菌,8月以后,氣溫下降,蜜環菌生長緩慢,當年不能使用,不宜進行。4、菌材的培植方法(1)活動菌材培養:培養的菌材在栽培天麻時,能隨用隨取的,稱活動菌材。培養方法有堆培、窖培等,其中以窖培為好。選天麻栽培場地附近較濕潤的地方挖窖,深33~50厘米,大小根據地勢及菌材數量而定,窖培時,將窖底挖松7~10厘米,放入適量(約占30%)腐殖土,底部松土整平后好可鋪放木材。材間用腐殖土充填縫隙,要求實而不緊,木材上面要露出,放好一層后,灑淋馬鈐薯汁或清水,濕透材底為止,再放一層菌種,依次無堆4~5層,最后蓋上10厘米(可蓋腐殖土,再蓋原土),再用草覆蓋,以防雨水沖刷,保持表土疏松,并可起到保溫保濕作用。一般每窖放100~200根菌材為宜。(2)固定菌材培養:培養的菌材在栽培天麻時留在原來的位置不動,稱固定菌材。培養菌材的窖,由于菌材培好后不移動,菌材上的菌索的生長環境未受到破壞,能更好地為天麻提供營養,促進天麻時期生長。培養固定菌材的方法與培養活動菌材大致相同。窖深25厘米左右,大小依具體情況而定,每窖固定木段5~20要為宜,過多會操作不便。如用舊菌材接種,新舊菌格相間鋪放,栽天麻時將舊菌材取出,新菌材不動,若全為新菌材則留一起一,即為固定菌材層,其土可照活動菌材培養方法再加培一層菌材,以后作活動菌材使用,最后覆土10厘米,并蓋草。培養優質菌材,除了選用適宜的樹種和優良菌種外,還要控制雜菌感染,保持窖內適當的溫濕度。因此,在海拔高的地區培菌應先陽坡,培菌窖要淺,蓋土要薄,以提高窖溫;在低海拔地區應選陰坡或林間,采用深窖培菌,夏季加厚覆蓋物,以降低窖溫;中山地區宜選半陽地段培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