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前,齒輥式破碎機的技術存在不能嚴格控制碎后產品粒度、碎后產品過粉碎量大、機體受到的沖擊載荷較大、破碎齒易損壞、整體噪聲大、維修量大等缺點。如為了防止入料中的雜木、鐵器、矸石、巖石等硬物料損壞破碎齒,在單齒輥破碎機的破碎板下端裝有拉力彈簧,在雙齒輥破碎機一破碎輥的兩端裝有壓縮彈簧,目的是當大塊物料或堅硬物料落剄破碎腔不能被破碎時破碎板或齒輥受力增大,從而壓縮彈簧增大破碎腔的排料問隙,以便排出硬物。然后借彈簧的恢復力使可動破碎板或齒輥回到原來的位置。如此便不能嚴格控制碎后產品的粒度。
1987午原兗州煤礦設計院在消化吸收美國雷克斯諾德(REXNORD)公司生產的阿拉克36DAM型破碎機的基礎上,設計出的4PGC-380/350×1000型齒輥式破碎機是當時技術上較為先進的破碎機。該型破碎機在技術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采用“Nitroil’’控制系統。該系統可以獨立地調整上段齒輥的間距來控制下段的給料粒度。也可單獨調整下段齒輥的間距以控制產品粒度,這樣,可根據破碎工藝要求靈活地調整破碎程序。同時,該型破碎機把調整齒輥間距裝置和保險裝置做成一個系統,采用液壓—氣動系統:油缸的活塞桿與可動齒輥相連,在有活塞桿的油缸腔內,泵入一定可變量的液壓油,同時在油缸的無活塞桿的腔內泵入一定壓力的氣體,形成空氣柱彈簧。這樣可以根據泵入油量的多少改變活塞的位置,從而確定齒輥間的距離,達到控制產品粒度的目的。當硬物或不可破碎物進入破碎機后,由于破碎力增大,可動齒輥壓縮空氣柱使硬物通過,隨后又可使動齒輥復位。同樣也存在能嚴格的控制產品粒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