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塑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已步入世界塑料大國的行列。2001年,我國合成樹脂已名列美國、德國、日本之后居第四位,總產量達1204萬噸,但遠遠滿足不了社會消費的需求,進口合成樹脂達1426萬噸,進口廢塑料223萬噸,創歷史進口最高記錄。因而2001年全國塑料表觀消費量為2400多萬噸,人均超過18公斤。塑料已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塑料制品生產與應用發展走勢很好,增幅保持兩位數。 我國每年產生的廢棄塑料量約為500萬噸左右,由于塑料具有耐腐蝕、不易分解特性,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包裝廢棄物、塑料農地膜被人們隨意丟棄而造成的視覺污染,即所謂的“白色污染”,以及廢塑料對環境造成的潛在危害,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環境問題。而它的這一特性以及在垃圾中重量小、體積大,決定了它的最終處置不宜填埋,但它是熱值很高的大分子材料,回收利用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也能充分利用其內在價值,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正確處理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21世紀提出的迫切要求。隨著我國塑料工業的不斷發展,廢棄塑料再生利用越來越成為我國資源再生和環境保護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國在塑料材料稀缺時就十分注重回收利用,為我國的經濟騰飛做出過貢獻。目前,全國各地已形成大大小小的廢塑料加工、經營集散地十幾處,交易額大都在幾個億以上,呈蓬勃發展之勢,為農村富裕勞動力提供了就業、致富的門路之一。但是在一些地方由于設備簡陋和對塑料了解甚少,存在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二次污染,所以,對廢塑料回收利用的綜合治理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會同有關專業協會共同合理規劃、并配以正確的指導措施,達到綜合治理的目的。 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解決塑料發展與環境問題的成功策略是實施“三R”戰略,即塑料制品的減量(Reduce)再使用(Reuse)和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Recycle)。2002年4月19日歐洲塑料制造者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00年在所有應用領域中再循環和以其他方法回收的塑料顯著增長,減少了垃圾中的廢塑料處置。2000年,西歐塑料需求增長了3%,達到3676.9萬噸,但是通過
機械再循環、再生原材料和能量回收的總回收量增長了11%。2000年西歐塑料消費和回收的一項分析顯示:盡管塑料需求增長了,使用后廢棄塑料總量仍然低于所有材料的廢料總量的1%,廢塑料回收的增長達到36%,已經減少了廢塑料的填埋,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減少了塑料對環境的負面影響。2000年有八個國家回收了超過50%的包裝用廢塑料,他們是荷蘭、瑞士、丹麥、挪威、德國、瑞典、奧地利和比利時。據悉美國塑料工業協會(SPI)在全美設立了6000多個回收點,日本也有近1000個。而在廢塑料回收利用新途徑上日本環境省計劃在未來的8年中在全日本建150個廢塑料發電站,到2010年將目前垃圾發電量提高5倍,使年垃圾發電達量達400萬千瓦以上。另外,日本川崎鋼鐵公司將研究利用廢塑料作為煉鐵還原劑的技術。該公司計劃在3年內開發出實用化的操作技術和設備。我國首鋼也在這方面做了嘗試。而挪威政府則把廢塑料用在修建公路上,經多年使用證明,塑料公路使用期限長,能消除和減輕路基下部建筑不穩而導致的路基損壞,而且彈性好,修起來十分方便。可見國外環境意識強的一些國家政府能夠積極通過實際應用的演示和做法來刺激廢塑料的回收利用和帶動本國環保產業和事業的發展,而且這已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