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鞋簡介 包子鞋,又稱燒麥鞋、包底鞋、餃子鞋等,這種鞋是用一整塊皮料(包底圍條)從楦的底部往上包裹并與上面的一塊皮料(圍蓋)縫合,上下兩塊皮料縫合時在幫圍和幫蓋鑲接處會有一些均勻的褶皺出現(xiàn),外觀上很像包子。通常設計為圍蓋式。包子鞋源自于美洲印地安人,距今已有千年左右的歷史。西方人稱之為Moccasin的鞋。特點包子鞋的特點是:圍條與圍蓋采用手工縫合,并均勻起皺,無內(nèi)包頭,平跟設計,是男、女休閑鞋的常見款式。幫面柔軟,穿著舒適,特別是前幫鞋底部位被面皮包裹,其柔軟性和衛(wèi)生性能良好。但這種款式的皮鞋,因包底圍條將幫與底連為整體結構,又無內(nèi)包頭,所以穿著中,前尖外底及其幫面容易翹起來,定型性不夠理想。 因為包子鞋設計為圍蓋式,所以其楦型與普通圍蓋式類似。鞋楦的特點是頭式厚薄適中,為圓形;楦面上圍蓋周邊部位的墻棱較為明顯,但并非一條真正的棱線。設計一包底圍條樣板設計(一)圍條樣板設計 按照普通圍蓋式皮鞋幫樣設計方法,設計出圍蓋、長圍條、鞋舌、后包跟、橫條等部件樣板。其中,長圍條樣板不作加工余量處理;而后包跟樣板作加工余量處理。 在長圍條樣板上,標出圍條起皺的控制點(一般為口門位置點Qy),并從此點往底邊沿線作一直線,交點為M1。要求所作直線應垂直于圍蓋樣板的對折線,并將此交點標記在楦底邊沿線上。同時,將長圍條底邊沿線后端點N1(即與后包跟相接的位置點)標記于楦底邊沿線上。(二)內(nèi)底樣板設計(三)包底圍條樣板設計制作1.在圍條樣板的內(nèi)、外踝口門位置點之間的一段輪廓線上,即內(nèi)、外踝二個起皺控制點之間,均勻打剪口。 剪口深度控制:剪口深度應為所在位置圍條寬度的。圍條前端圓弧處,彎度較大,剪口深度應大一些,控制在;圍條后端彎度較小,剪口深度應小一些,控制在。2.將打有剪口的長圍條樣板拉開,使其底邊沿線與內(nèi)底樣板邊沿輪廓線重合,同時,保證二個控制點相互重合,畫出口門位置點以前的圍條輪廓線,即可得到起皺褶部分的圍條輪廓線。3.測量出起皺褶部分的圍條輪廓線長度,并計算出比圍蓋對應部分增大的量。要求增大的量應與圍條起皺褶的量基本相等,如果有誤差,應控制在6㎜以內(nèi)。4.先將外踝圍條的起皺控制點與內(nèi)底樣板對應點重合;然后使重合點逐漸往后移動,并逐漸畫出長圍條后半部分的輪廓線;直到后端點處,畫出包跟線,此時圍條與內(nèi)底樣板上的對應點也應重合。 重復同樣的操作,可畫出內(nèi)踝圍條的后半部分的輪廓線。5.在內(nèi)底樣板上確定出分踵線的位置,以此線為中心,往兩側(cè)各取約15㎜作二條平行線。前端截止圍條起皺控制線處,并處理呈圓弧形,后端到包跟線處。在所圍成的四邊形內(nèi),沒有皮面包裹,是裝配勾心的部位,也為了便于套楦等工藝加工。二圍條與圍蓋起梗、起皺的設計 包子鞋圍條與圍蓋起梗的方法通常有二種,一是圍蓋滾邊再對縫;二是圍蓋包縫圍條。 圍條起皺的形成:因為圍條與圍蓋是通過手工縫合的,在縫合之前,圍蓋和圍條上打有相同數(shù)量的孔眼。如果圍條長度大于圍蓋長度,并將這些大出的量,平均分配為每個孔眼之間的間距,使圍條孔眼的間距大于圍蓋孔眼的間距,這樣經(jīng)過縫合后,每個孔眼之間就形成了均勻的皺折。(一)圍條與圍蓋起梗的方法1.對縫起梗2.包縫起梗(二)圍條起皺的方法1.確定圍蓋上的孔眼間距及數(shù)量2.確定圍條上的孔眼間距及數(sh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