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 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于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佛珠雖然現已成為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志,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卻并非佛教所創用,而是起源于古印度婆羅門教。在佛教經典中,有關佛珠最初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啟示作為通說。經文載: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木患子。如是漸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 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木患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后,便開始用木木患子來制造佛珠,持念 三寶 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延至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有關記載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佛珠亦開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可以肯定地說,自唐以后,國人使用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佛珠的種類佛珠的種類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來講,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持珠,多用來記錄念誦佛號或咒語的數目。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佩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顏色亮麗者而為之。3、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掛珠,多采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密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澤必須均凈,要求選用彼此間色彩變化不大,溫潤細膩,光潔晶瑩的好材料制做。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在聯綴時,每二十七顆子珠間嵌入一顆隔珠,在母珠的下方還會配有一種編織精美的中國結與美玉、翡翠等掛件組合而成的 佛頭穗 。在重要的法會上或大和尚禮佛拈香的時候,這種 佛頭穗 能夠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證在整個佛事活動中儀態的莊重。下面介紹一下佛珠的各部位名稱。一串標準的佛珠應該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 數取 )、弟子珠(又稱作 記子 ),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組成。母珠,俗稱 三通 或 佛頭 。通常只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于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或流蘇的作用。隔珠,又稱作 間隔珠 或 數取 。多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采用一顆至三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如同算盤一樣,采用十進位,用來計算掐捻佛珠的數目。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 中國結 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佛珠的數目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數目的子珠串綴而成,而各種佛珠特定的數目皆有不同。數目不盡相同的緣由是因為各本佛經的記載有異而成。佛珠的數目在經典當中的差異很大,共有九種之多。其實,佛珠有不同的顆數,是因為具有著不同的含義,下面就根據普遍流傳的說法,將其不同的含義略述如后:(一)一百零八顆是最為常見的數目,是為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使身心能達到一種寂靜的狀態。(二)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一千零八十種煩惱, 十界 表示整個迷與悟的世界,可分為十個種類。(三)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中的五十四個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階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四)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和妙覺。(五)三十六顆無確切的含義,通常皆認為是為了便于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顆成三十六顆。其中蘊含有以小見大的義理,故與一百零八顆相同。(六)二十七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的 十八有學 與第四阿羅漢果的 九無學 。(七)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二十一個位次, 佛果 指達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八)十八顆俗稱 十八子 ,此中所謂 十八 指的是 十八界 ,即六根、六塵、六識。(九)十四顆表示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的功德。